《玉漏迟·自怜翠袖》
时间: 2025-01-19 15:32: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怜翠袖,向天寒独倚孤篁吟啸。
半世虚名,孤负白云多少。
欲问梅翁旧约,怕误我沙头鸥鸟。
时一笑。行行且止,人间蜀道。
休怪岁月无情,叹尘世浮生,闲忙闲老。
待趁黑头,万里封侯都了。
今古勋名一梦,听未彻钧天还觉。
羌管晓。楼角曙星稀小。
白话文翻译
我自怜那翠色的袖子,寒冷的天里独自倚靠在孤独的竹子旁吟唱。
过了半生,虚名成空,辜负了多少白云?
想问梅花仙翁的旧约,却怕会误了我沙洲上的鸥鸟。
不妨笑一笑,走走停停,人生如蜀道般艰难。
不要责怪岁月的无情,叹息尘世的浮生,闲忙中渐渐老去。
等到黑发渐白,万里封侯的理想也就实现了。
古今的功名不过是一场梦,听闻未尽的天籁依旧感到不满足。
羌笛在晨晓中奏响,楼角的曙星稀疏而小。
注释
- 翠袖:指绿色的衣袖,象征青春和美丽。
- 天寒:指天气寒冷,暗指孤独和萧瑟的环境。
- 白云:象征自由和无所羁绊的生活。
- 梅翁:指梅花的仙人,传说中与梅花有关的高人。
- 沙头鸥鸟:指栖息在沙洲上的海鸥,象征自由和无忧无虑的生活。
- 蜀道:比喻艰难的生活道路,蜀道险峻,形容人生的坎坷。
- 黑头:指黑发,象征年轻时的理想和抱负。
- 羌管:一种乐器,象征音乐和情感的抒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梦桂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她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生平事迹不详,但她的作品多表现出女性的柔情与智慧,常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玉漏迟·自怜翠袖》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动荡,诗人面对复杂的人生体验,常常感受到名利的无奈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首词通过个人情感的抒发,反映了她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对自我情感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何梦桂对人生的思索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开头“自怜翠袖”便勾勒出一幅孤独而清丽的画面,诗人独自倚靠在寒冷的竹林,吟唱着心中的忧愁。接着,诗人意识到自己在虚名面前的迷惘,感叹这半生的虚度。她想要追问梅翁的旧约,却又怕打扰那自由的鸥鸟,表现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态。
随着词句的推进,诗人对岁月的无情有了更深的感悟,既有对浮生的叹息,也有对人生蜀道的理解。在“休怪岁月无情”中,诗人不仅反思自己的人生轨迹,也表达了对世事的淡然态度。最后,诗人将古今勋名视为一梦,显示出对名利的超然与放下。
整首词情感细腻而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深刻的内心世界,传达出一种对自由与理想的执着追求,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自怜翠袖: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美丽的自怜,传达出一种孤独感。
- 向天寒独倚孤篁吟啸:描绘自然环境,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自然的亲近。
- 半世虚名,孤负白云多少:反思一生中追求名利的虚无,感叹错失的自由。
- 欲问梅翁旧约,怕误我沙头鸥鸟:想要探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却担心打扰到自然的宁静。
- 时一笑:反思中透出一丝轻松与洒脱。
- 行行且止,人间蜀道:比喻人生之路的艰难,诗人对生活的感慨。
- 休怪岁月无情:对岁月流逝的理解,表现出对人生的淡然。
- 叹尘世浮生,闲忙闲老:对生活的反思,感悟人生的无奈与无常。
- 待趁黑头,万里封侯都了:渴望在年轻时实现理想,表达对未来的期盼。
- 今古勋名一梦:对功名的看法,认为它们不过昙花一现。
- 听未彻钧天还觉:对理想的追求依然未尽,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羌管晓,楼角曙星稀小:用音乐和晨曦描绘出清晨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蜀道”比喻人生的艰难。
- 拟人:对岁月的“无情”进行拟人化,增强情感表现。
- 对仗:在结构上使用对仗手法,增强词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与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对浮生的叹息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超然与淡泊,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珍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袖:象征青春与美丽。
- 白云:象征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
- 梅翁:象征理想与追求。
- 鸥鸟:象征自由与无忧无虑的生活。
- 蜀道:象征艰难的生活旅程。
- 羌管:象征音乐与情感的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自怜翠袖”中的“翠袖”指的是什么?
- A. 绿衣袖
- B. 青色的头发
- C. 珍珠饰品
- D. 花瓣
-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蜀道”用来比喻什么?
- A. 快乐的生活
- B. 艰难的生活道路
- C. 自由的追求
- D. 名利的追求
- 答案:B
-
“休怪岁月无情”表达了诗人对岁月的什么态度?
- A. 愤怒
- B. 反思与接受
- C. 渴望
- D. 喜悦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何梦桂的《玉漏迟·自怜翠袖》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展现了女性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两者均使用细腻的情感与自然意象,但何梦桂更注重对人生虚无的反思,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出对情感的细腻刻画。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