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煮茗提壶花畔。
修竹梧桐葱茜。
平添童子二三人,
顿觉春光满。
境不别仙凡,
童叟无须辨。
待他青鬓尽如银,
定卜河清见。
白话文翻译:
在花旁煮茶,提着茶壶。
修长的竹子和梧桐树郁郁葱葱。
忽然多了两三个小孩,
顿时感觉春光灿烂。
这里的境界不分仙人和凡人,
老人和小孩也无须分辨。
等到他们的青丝都变成白发,
定能预见那清澈的河流。
注释:
- 煮茗:指泡茶,茗为茶的雅称。
- 提壶:提着茶壶,表示在煮茶。
- 修竹:形容竹子高而直,常用来象征高洁。
- 葱茜:形容植物茂盛、鲜艳的样子。
- 童子:指年轻的小孩。
- 顿觉:突然感到。
- 境不别仙凡:境界不分仙人和凡人,说明环境的和谐美好。
- 青鬓尽如银:形容头发由黑变白,暗示年龄增长。
- 定卜河清见:期待未来的宁静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燮(约1680-1750),字子升,号靖斋,清代诗人,曾任官员,生活在清朝中期。他的诗风雅致,擅长描写自然风景和人文情怀。其作品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
创作背景:
《竹香子 其二》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之时,诗人常常在自然中寻找灵感,以表达内心的安宁与快乐。此诗描绘了春日的美好景象,寄托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通过简单的日常活动描绘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开头两句“煮茗提壶花畔”和“修竹梧桐葱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春日场景,生动地表现出春天的生机盎然。接下来的“平添童子二三人”则将生活中的乐趣引入其中,童子们的嬉闹声仿佛为这个春天增添了更多的生气。
全诗的意境清新自然,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强调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时间的流逝似乎变得不再重要。最后两句“待他青鬓尽如银,定卜河清见”则展现出一种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诗人在享受当下的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煮茗提壶花畔:在花丛旁边煮茶,营造出一种闲适的氛围。
- 修竹梧桐葱茜:描绘了竹子和梧桐的生机,表现出春天的繁荣。
- 平添童子二三人:增加了几位小孩,象征着生活的乐趣和活力。
- 顿觉春光满: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充实。
- 境不别仙凡:自然界的和谐美好,让人忘记身处何地。
- 童叟无须辨: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能享受这种美好。
- 待他青鬓尽如银:未来会有时间的流逝,头发会变白。
- 定卜河清见:期待未来的宁静与美好,象征着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鬓尽如银”形象地描绘了头发由黑变白的过程。
- 对仗:诗中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了人的情感,使得景物更有生命。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珍惜与对未来的期待。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展现了和谐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高洁、坚韧,代表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 梧桐:常用来象征高雅的气质,寓意着美好的生活。
- 童子:象征纯真和活力,体现生活的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竹香子 其二》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高燮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哪两个植物被提到? A. 桃树与梅花
B. 修竹与梧桐
C. 柳树与松树
D. 樱花与桂花 -
诗中提到“青鬓尽如银”的意思是什么? A. 头发会变白
B. 青春永驻
C. 生活无忧
D. 自然常青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赋得古原草送别》 by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与《竹香子 其二》都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但前者更侧重于夜晚的宁静与月光的柔和,后者强调日间的生机与活力。两首诗在艺术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自然美感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
- 《高燮及其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