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山寺》
时间: 2025-01-16 22:21: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包山寺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仙坞逊半坐,精庐迁古幢。
槁衲昔开山,至今坐道场。
炽然说慈忍,禅海薰戒香。
稚竹暗寒碧,飞松盘老苍。
船鼓入宴坐,红尘隔沧浪。
藤杖嬾归去,共倚蒲团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包山寺的宁静与幽雅。仙人居住的山坞只有一半还在,古老的庙宇已经迁移到了这里。曾经在这里开山的僧人,现在依旧坐在道场中。热烈地谈论着慈悲与忍耐,禅意的海洋中弥漫着戒律的香气。稚嫩的竹子在寒冷的碧色中显得暗淡,苍老的松树则盘旋着,显得古老而苍劲。船上的鼓声传来,仿佛是入席的邀请,而红尘则隔着波涛,遥不可及。我懒洋洋地拿着藤杖准备归去,依偎在蒲团的床上,感受这份宁静与安逸。
注释
- 仙坞:指仙人居住的山坞。
- 精庐:指精致的庙宇。
- 槁衲:指和尚,特指当年开山的僧人。
- 炽然:热烈地。
- 禅海:指禅宗的思想或境界。
- 稚竹:幼小的竹子。
- 寒碧:寒冷的绿色,形容竹子的颜色。
- 船鼓:船上敲打的鼓声。
- 红尘:喧嚣的世俗生活。
- 沧浪:广阔的波涛。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禅海薰戒香”,表达了禅宗的思想,强调内心的宁静与修行的必要性。禅宗源于中国,强调直观与内省,诗中通过自然景物来传达这种心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如圭,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范成大晚年,他在包山寺静心修行,抒发了对禅宗的理解与体悟,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淡泊与超然。
诗歌鉴赏
《包山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佛教禅宗的理解与对外界红尘的超然态度。诗的开篇就呈现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境地,描绘了半座仙人居住的山坞和古老的庙宇,仿佛在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变化。接下来的描述中,槁衲和尚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不仅是开山的前辈,也是道场的守护者,象征着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炽然说慈忍”的句子蕴含着深厚的佛理,表现出在道场中,通过禅修获得的宁静与智慧,以及对他人慈悲的态度。随后的意象描述,稚竹和飞松,分别象征着生命的初生与长寿的坚韧,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欣赏。
最后几句“船鼓入宴坐,红尘隔沧浪”,展现出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淡泊,似乎在说尽管世间喧嚣,但内心的安宁与宁静才是最重要的。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然闲适的情感,使人感受到一种恬淡的禅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仙坞逊半坐:描绘出一个幽静的山坞,似乎只剩一半的仙气。
- 精庐迁古幢:古老的庙宇已经迁移,营造出历史的感慨。
- 槁衲昔开山:提到和尚,强调其开山的历史,传递出一种传承的意义。
- 至今坐道场:和尚仍在道场修行,反映出对修行的坚持。
- 炽然说慈忍:热情地讨论慈悲与忍耐,说明了修行的内容。
- 禅海薰戒香:禅宗的氛围弥漫,展现出一种宁静的气息。
- 稚竹暗寒碧:描绘出竹子的生长状态,象征着生命的脆弱。
- 飞松盘老苍:苍老的松树,象征着坚韧与岁月的积淀。
- 船鼓入宴坐:船上的鼓声,暗示着生活的喧嚣。
- 红尘隔沧浪:世俗与内心的隔阂,反映出对外界的超脱。
- 藤杖嬾归去:懒散地准备离去,表现出一种闲适的态度。
- 共倚蒲团床:依偎在蒲团上,体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和松树比作生命的状态,增强了诗意。
- 对仗:诗句中有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节奏感。
- 意象:自然景物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佛教禅宗的思想,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淡漠与对内心修行的追求,展现出一种超然与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坞:象征着清幽与超脱。
- 精庐:代表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槁衲:象征着修行与传承。
- 稚竹:暗示生命的脆弱与初生。
- 飞松:象征着坚韧与长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槁衲”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和尚
C. 禅宗的书籍
答案:B -
“船鼓入宴坐”所表达的意思是: A. 船上的宴会
B. 世俗的喧嚣
C. 禅宗的宁静
答案:B -
诗中“稚竹暗寒碧”描绘的是: A. 竹子的生长状态
B. 竹子的美丽
C. 寒冷的气候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题西林壁》(苏轼):描绘了自然与内心的关系,具有相似的主题。
诗词对比
-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两者都反映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内心的感慨,但前者更多的是对壮丽景色的描绘,而《包山寺》则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范成大诗文集》
以上就是对《包山寺》的全面解析,希望对你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