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落魄 海棠》

时间: 2025-01-04 07:30:37

马蹄尘扑。

春风得意笙歌逐。

款门不问谁家竹。

只拣红妆,高处烧银烛。

碧鸡坊里花如屋。

燕王宫下花成谷。

不须悔唱关山曲。

只为海棠,也合来西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落魄·海棠
——范成大

马蹄尘扑。春风得意笙歌逐。
款门不问谁家竹。只拣红妆,高处烧银烛。
碧鸡坊里花如屋。燕王宫下花成谷。
不须悔唱关山曲。只为海棠,也合来西蜀。

白话文翻译:

马蹄扬起尘土,春风得意,笙歌声中追逐欢快。
敲门不问是谁家的竹子,只挑选那红妆女子,在高处点燃银烛。
碧鸡坊里花开得如同屋子一样;燕王宫下花开得如同谷仓。
不必后悔唱那关山的曲子,唯有这海棠花,正好与西蜀相配。

注释:

  • 马蹄尘扑:马蹄声扬起尘土,形容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笙歌逐:笙乐声与歌声相互追逐,表现愉悦的氛围。
  • 款门:轻轻敲门,形容一种温柔的探访。
  • 红妆:指打扮得好的女子。
  • 银烛:此处形容华丽的灯烛,代表着欢庆的气氛。
  • 碧鸡坊:地名,春天花开得繁盛的地方。
  • 燕王宫:指燕王的宫殿,象征着繁华。

典故解析:

  • 海棠:海棠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美丽与爱情,尤其在诗词中常用以表达柔情。
  • 关山曲:指那些描述关山险阻的曲子,常常与离别和思乡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存中,号梅溪,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尤其擅长描绘花卉和四季变化,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醉落魄·海棠》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之际,诗人通过对海棠花的描绘,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不满。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与海棠花的美丽,营造出一种欢快而又温馨的氛围。开头以“马蹄尘扑”点明了春天的生机,接着“春风得意笙歌逐”则展现了欢庆的场景,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喜悦。词中“款门不问谁家竹”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管生活中有许多不确定性,但诗人依然选择关注那些美好的人与事。

“只拣红妆,高处烧银烛”则把视线转向那打扮华丽的女子,象征着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接下来的描写通过“碧鸡坊里花如屋”和“燕王宫下花成谷”进一步增强了春天的繁盛景象,体现了诗人的乐观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最后一句“不须悔唱关山曲”则是对过往的释怀与对未来的期待,强调了海棠花的美丽与西蜀的相合,传达出一种情感的归属感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马蹄尘扑:开篇通过马蹄声的描绘,表现出春天的活力与生机。
  2. 春风得意笙歌逐:春风得意,欢快的笙歌让人心情愉悦,传递出春天的快乐气氛。
  3. 款门不问谁家竹:敲门探访,不去在意是谁家,表现诗人对生活的从容态度。
  4. 只拣红妆,高处烧银烛:选取打扮精美的女子,烛光摇曳,渲染出热烈的庆祝氛围。
  5. 碧鸡坊里花如屋:花开得繁盛如屋,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繁华。
  6. 燕王宫下花成谷:在燕王宫下,花开如谷,显示出富饶与美丽的景象。
  7. 不须悔唱关山曲:不必为过去的曲子而后悔,展现出一种豁达的心态。
  8. 只为海棠,也合来西蜀:海棠花的美丽与西蜀的风光相得益彰,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花如屋”,将花的盛开比作房屋,夸张了花的繁盛。
  • 对仗:如“款门不问谁家竹”与“只拣红妆,高处烧银烛”,对称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春风如人,让人感受到温暖与亲切,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对爱情以及对自然的热爱,情感真挚而深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马蹄:象征速度与生命力,代表春天的到来。
  • 海棠:代表美丽、爱情与柔情,承载了诗人的情感寄托。
  • 银烛:象征光明与欢乐,渲染出节日的气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春风得意笙歌逐”,这句的意思是什么?
    A. 春天的风带来了欢歌
    B. 春风让人感到得意
    C. 笙歌让人感到快乐
    D. 以上都是

  2. 填空题:诗中“碧鸡坊里花如__

  3.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对海棠花的喜爱和对西蜀的向往。
    A. 对
    B. 错

答案:

  1. D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1.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表达对生活的感慨与情感。
  2.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反映出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矛盾。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词人研究》
  • 《诗词与人生:从古诗中看现代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