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沙舍舟》

时间: 2024-10-17 10:22:10

村北村南打稻声,竹舆随处款柴荆。

斜阳倒景天如醉,明日山行更好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沙舍舟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村北村南打稻声,
竹舆随处款柴荆。
斜阳倒景天如醉,
明日山行更好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农村的丰收景象,北村和南村传来打稻的声音,竹制的车子随处停靠在柴荆旁。夕阳斜照,映出醉人的美景,而明天的山行将更加晴朗。

注释

  • 村北村南:指村子的北边和南边,体现了乡村的广阔。
  • 打稻声:指农民在收割稻谷时发出的声音,表现了丰收的气氛。
  • 竹舆:竹制的车子,古时常用来运输物品,显示了农村的生活方式。
  • :这里用作“靠近、停靠”的意思。
  • 柴荆:指用来做柴火的树枝,以及篱笆,营造出乡村的自然氛围。
  • 斜阳倒景:斜阳照射,倒影在水面或地面上,形成美丽的景象。
  • 天如醉:形容天空的美丽使人如醉如痴。
  • 山行:指明天去山中游玩的计划。

典故解析

本诗虽未直接引用典故,但“斜阳”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代表着夕阳西下的时刻,常常与人生哲理、时光流逝等主题相联系。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石湖,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朴实无华著称,善于描写乡村生活和山水风景,对后来的词人有深远影响。

创作背景

《上沙舍舟》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农耕文化繁荣的时代。范成大在乡村生活中,观察到丰收的喜悦和自然的美景,因而创作了这首诗,表达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诗歌鉴赏

《上沙舍舟》是一首描写农村丰收景象的诗,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诗的开头以“村北村南打稻声”引入,瞬间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乡村场景,听到农民们忙碌的身影和稻谷收割的声音,展现了农村辛勤劳动的美好画面。

接着,诗人描写了“竹舆随处款柴荆”,这不仅描绘了乡村的交通工具,更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竹舆的轻便与柴荆的随意相结合,体现了一种田园生活的自在。

“斜阳倒景天如醉”一句,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将夕阳的景象与醉酒的感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这种醉人的景象不仅让人陶醉,更为明天的出行增添了期待。

最后一句“明日山行更好晴”则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整首诗简洁而富有情感,既有生活的真实描绘,也有诗人内心的情感共鸣,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村北村南打稻声:描绘了农忙季节的热闹场景,打稻的声音回荡在北村和南村,展现了农村的丰收气氛。
  2. 竹舆随处款柴荆:竹舆(车子)随处停靠在柴荆旁,表现出乡村的悠闲自在和人们与自然的和谐。
  3. 斜阳倒景天如醉:夕阳斜照,景色如醉,诗人通过形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4. 明日山行更好晴:展望明天的山行,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美好,希望在自然中获得更多的愉悦。

修辞手法

  • 比喻:“天如醉”将天空的美景比作醉酒的状态,形象生动,感染力强。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和谐感。
  • 意象:通过“打稻声”、“竹舆”、“斜阳”等意象,营造出浓厚的乡村气息。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丰收和希望,体现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
  • 竹舆:代表乡村生活的简朴和自然,反映了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 斜阳:象征夕阳的美丽,常与人生哲理相联系,寓意着时光的流逝。
  • 山行:代表着探索和向往,象征着未来的美好和未知的旅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竹舆”是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A. 木制的
    B. 竹制的
    C. 铁制的
    D. 石制的

  2. 填空题:诗中的“明日山行更好晴”表达了对未来的____

  3. 判断题: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城市的繁忙生活。(对/错)

答案

  1. B
  2. 期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同样描绘了乡村的宁静美。
  • 《山中杂诗》 王维:展现了山水田园的意境。

诗词对比

  • 《归园田居》 陶渊明与范成大的诗作相比,都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陶渊明更强调隐逸生活的哲理,而范成大则更注重生活的真实情感与自然美的描绘。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范成大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