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滴庵上茅,风乱窗外竹。
繁声夜入耳,欲寐不得熟。
独怀归田客,石径滑马足。
连山暗秋雾,一灯何处宿。
白话文翻译
在庵堂的茅草上雨滴落下,窗外的竹子在风中摇摆。喧闹的声音在夜晚传入耳中,使我难以入睡。独自怀念归田的客人,石头小路湿滑,马蹄难以行走。连绵的山峦笼罩在秋雾之中,只有一盏灯不知何处可以栖宿。
注释
- 庵:指寺庙或居所,这里指隐居的地方。
- 茅:指茅草,常用作屋顶材料。
- 繁声:指夜晚的各种声音,可能是虫鸣或风声等。
- 欲寐不得熟:想要入睡却无法安眠。
- 田客:指隐居或归田的朋友,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
- 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
- 滑马足:马在湿滑的石路上行走困难。
- 连山:连绵的山脉。
- 秋雾:秋天的雾气,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 宿:停留、栖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字景元,号澄江,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描写山水田园为主,作品多反映了其隐逸生活的理想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忆宁极》创作于诗人隐居生活中,正值秋夜,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归田生活的向往与对故友的思念。
诗歌鉴赏
《忆宁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秋夜的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首联“雨滴庵上茅,风乱窗外竹”通过声音和景象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略显孤寂的氛围。第二联“繁声夜入耳,欲寐不得熟”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内心烦躁与思绪难以平静,显示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独怀归田客,石径滑马足”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也暗示了自己在归田路上的艰辛与困扰。最后一句“一灯何处宿”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迷茫与无助,灯光象征着温暖与归宿,但在这秋夜的雾气中却显得无处可寻。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运用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对归属感和内心平静的渴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雨滴庵上茅:描绘出雨水打在庵堂茅草屋顶的情景,给人以清新而湿润的感觉。
- 风乱窗外竹:窗外的竹子在风中摇摆,表现出秋夜的萧瑟与动荡。
- 繁声夜入耳:夜晚的喧闹声传入耳中,暗示着外界的扰动,影响了内心的宁静。
- 欲寐不得熟:渴望入睡却难以安眠,表现出诗人的内心焦虑。
- 独怀归田客:思念隐居的朋友,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石径滑马足:在湿滑的石头小路上行走的困难,象征着人生的艰辛。
- 连山暗秋雾:连绵的山峦被秋雾笼罩,显示出深秋时节的朦胧与神秘。
- 一灯何处宿:寻找栖息之处的无奈,象征着对归宿感的渴求。
修辞手法
- 对偶:如“雨滴庵上茅,风乱窗外竹”,构成对比和韵律。
- 拟人:风“乱”竹子,赋予自然以情感。
- 意象:雨、风、竹、灯等意象交织,形成秋夜的独特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夜的自然景象,表露了诗人对归田生活的向往与对故友的思念,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归宿的渴望。
意象分析
- 雨:象征着忧愁与思念,带来潮湿的感觉。
- 竹:象征坚韧与高洁,体现诗人独立的精神。
- 灯:象征温暖与归宿,表现出内心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 秋雾:象征模糊与迷茫,反映出诗人的内心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通过何种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孤独感? A. 雨滴
B. 风声
C. 竹影
D. 以上都是 -
“欲寐不得熟”中的“熟”字可理解为: A. 熟悉
B. 熟睡
C. 熟食
D. 熟练 -
诗中“灯”象征什么? A. 知识
B. 温暖与归宿
C. 友谊
D. 生命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韩维的《忆宁极》和王维的《鹿柴》,两首诗均描绘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韩维更侧重于对归田生活的渴望与孤独,王维则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宁静与和谐,反映出不同的生活态度与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