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

时间: 2025-01-19 14:04:40

长空埃𡏖灭,皎皎月华临。

色正秋将半,光鲜夜自深。

九霄晴更彻,四野气难侵。

静照遥山出,孤明列宿沈。

高人应不寐,惊鹊复何心。

漏尽东方晓,佳期何处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空埃灭,皎皎月华临。
色正秋将半,光鲜夜自深。
九霄晴更彻,四野气难侵。
静照遥山出,孤明列宿沈。
高人应不寐,惊鹊复何心。
漏尽东方晓,佳期何处寻。

白话文翻译:

整片天空尘埃消散,明亮的月光照耀而来。
此时正值深秋,夜色愈加深邃。
高空中晴空万里,四野的气息难以侵扰。
月光静静照耀着远处的山峦,孤独的明月与星宿一起沉落。
高人应该难以入眠,惊扰的喜鹊又何以安宁。
时光流逝至东方露出曙光,佳期又在何方寻觅?

注释:

  • 长空:广袤的天空。
  • 埃灭:尘埃消散。
  • 皎皎:明亮、洁白的样子。
  • 色正秋将半:此时正值深秋。
  • 九霄:指高空。
  • 气难侵:气候清新,外界的影响难以渗透。
  • 静照:静静地照耀。
  • 孤明:孤独的明月。
  • 漏尽:时间流逝,指漏壶滴水完毕。
  • 佳期:美好的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合,字子云,唐代诗人,生于公元约730年,卒年不详,晚唐时期的人。他以清新俊逸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著称,尤以五言绝句见长。姚合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赋》这首诗是姚合在深秋时节创作的,可能受到季节变化带来的情感启发。诗中通过描写夜空和月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际遇的思考,反映出他孤独而又深邃的内心世界。

诗歌鉴赏:

《赋》作为姚合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整首诗在形式上保持了唐诗特有的对仗和韵律美,内容上则通过描绘深秋夜空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孤寂与思索的情感。开头两句“长空埃灭,皎皎月华临”,以清晰的画面感引入,展现了一个清晰明亮的夜晚。接着“色正秋将半,光鲜夜自深”,进一步强调了深秋的氛围,使人感受到季节的沉重与静谧。

后半部分“高人应不寐,惊鹊复何心”则引入了对人事的思考,诗人通过对高人不眠的描写,暗示内心的烦恼和对未来的迷茫。最后一句“漏尽东方晓,佳期何处寻”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无奈。整首诗层次分明,情感深挚,展现出姚合对人生、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空埃灭:天空中尘埃消散,象征着清新和宁静。
  2. 皎皎月华临:明亮的月光降临,营造出美丽的夜景。
  3. 色正秋将半:深秋季节,色彩正浓,暗示时光的流逝。
  4. 光鲜夜自深:夜色愈加深邃,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沉思。
  5. 九霄晴更彻:高空晴朗,四野清晰无阻,象征着内心的澄澈。
  6. 四野气难侵:外界的气息难以影响,表明一种独立的态度。
  7. 静照遥山出:月光静静地照耀远山,显现出一种静谧的美。
  8. 孤明列宿沈:孤独的明月与星宿一起沉落,表现出孤寂。
  9. 高人应不寐:高人亦难以入眠,暗示诗人内心的烦恼。
  10. 惊鹊复何心:惊动的喜鹊表现了不安与焦虑的心情。
  11. 漏尽东方晓:时间流逝,东方即将破晓。
  12. 佳期何处寻: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追寻,表现出一种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清澈的天空与内心的宁静进行类比。
  • 对仗:如“长空埃灭,皎皎月华”,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如“惊鹊复何心”,赋予自然界生物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宁静和美丽,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人生境遇的思索,展现出一种孤独而又深邃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华:象征光明与希望。
  • 秋色:代表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成熟。
  • 高人:寓意智慧与思考。
  • 喜鹊:象征着不安与惊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赋》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姚合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季节是: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3. 诗的最后一句“佳期何处寻”表达的情感是: A. 快乐
    B. 迷茫
    C. 愤怒
    D. 满足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比较姚合的《赋》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均以月亮为题材,但前者强调孤独与思索,后者则传达了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姚合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