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阴遣兴》

时间: 2025-01-08 01:57:01

老去逢时秪自惊,春风三过小长汀。

壮心更事已全白,短发耐愁犹半青。

酿雨山云昏败屋,唤晴风竹响寒厅。

干戈南北归无路,付与身随水上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去逢时秪自惊,春风三过小长汀。
壮心更事已全白,短发耐愁犹半青。
酿雨山云昏败屋,唤晴风竹响寒厅。
干戈南北归无路,付与身随水上萍。

白话文翻译:

老年时遇到这样的时光,不禁感到惊讶;春风已经三次拂过小长汀。
壮志未酬,鬓发已全白,而短发却在忧愁中依然半青。
山中酿雨,云层昏暗,破败的屋子;唤来晴风,竹子在寒冷的厅堂里响动。
南北战乱,归路无期,只能随水漂流如浮萍。

注释:

  • 老去:指年纪渐长,老去。
  • 逢时:遇到这样的时光。
  • :只,仅仅。
  • 壮心:壮志,雄心壮志。
  • 全白:指头发已白,象征年老。
  • 短发:短发指年轻时的样子。
  • 耐愁:忍耐愁苦。
  • 酿雨:指云层厚重,像是酿成雨水。
  • 寒厅:寒冷的厅堂。
  • 干戈:战斗、战争。
  • 南北:指南方与北方的战乱。
  • 水上萍:浮萍,象征漂泊无依的状态。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干戈南北”可理解为历史上南北朝的分裂与战乱,暗指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与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弥逊,字汝成,号涧亭,宋代诗人,生于南宋,生活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时事忧虑为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李弥逊晚年之际,彼时国家动荡,社会不安。他在诗中以春天的生机与个人的老去形成对比,反映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变迁的忧虑。

诗歌鉴赏:

《春阴遣兴》通过春天的意象与个人老去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开头的“老去逢时秪自惊”不仅道出了时间的无情,也揭示了诗人在春光明媚的时节对自身老去的无奈与震惊。随着春风的吹拂,诗人似乎感受到了一丝温暖与生机,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壮心更事已全白”的无奈,头发已白却仍有未竟的壮志。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酿雨山云”、“唤晴风竹”,既是对春天的赞美,也暗含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最后两句“干戈南北归无路,付与身随水上萍”则表达了对时局的无奈与对命运的屈从,仿佛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如浮萍般无依无靠。

整首诗在细腻的意象中蕴藏着深厚的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历史与命运的思考,既有对春天的渴望与欣赏,也有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和思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首句“老去逢时秪自惊”:老年人遇到美好的春天,感到惊讶与无奈。
    • “春风三过小长汀”:春风已多次吹拂,意在唤起春天的生机。
    • “壮心更事已全白”:年轻时的壮志未能实现,如今白发苍苍。
    • “短发耐愁犹半青”:即使短发未老,但心中的忧愁仍在。
    • “酿雨山云昏败屋”:自然景象中的阴郁与破败,象征生活的困境。
    • “唤晴风竹响寒厅”:春风的呼唤使得竹子在寒冷的厅堂中发出声响。
    • “干戈南北归无路”:南北之间的战争使得归路无望。
    • “付与身随水上萍”:人生如浮萍,随水漂流无所依靠。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壮心更事已全白,短发耐愁犹半青”,形成强烈的对比。
    • 比喻:将人生比作水上的浮萍,表现无根无依的感受。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春天的景象与个人的感慨,表现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历史动荡的无奈与忧虑。

意象分析:

  • 春风: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短发:象征年轻与青春,反衬出老去的无奈。
  • 山云与雨:象征自然的变幻与人生的困境。
  • 干戈:象征社会动荡与历史的变迁。
  • 浮萍:象征漂泊与无依无靠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弥逊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壮心更事已全白”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青春的怀念
    B. 对壮志未酬的无奈
    C. 对春天的渴望
    D. 对历史的赞美

  3. “水上萍”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抚慰
    B. 漂泊无依
    C. 生机
    D. 和平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国家动荡及个人感受的思考。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反映时间流逝与人生感慨。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李弥逊的《春阴遣兴》:两者都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但李白更为豪放,而李弥逊则显得沉重与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全集》
  • 《李弥逊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