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郑尚明学士挽诗二首
作者: 李弥逊 〔宋代〕
四十才名重,归来白发侵。
一官驹在谷,有子鹤鸣阴。
胜著潜夫论,今亡子敬琴。
送车知几两,松壑助哀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郑尚明学士的哀悼。诗中提到,郑尚明四十岁时名声已经显赫,但回到家乡时却已满头白发,显现出时光的流逝。提到他曾在山谷中担任官职,有子如鹤鸣般在阴影中歌唱,象征着他家庭的美好。诗中还提到他在学术上成就卓越,今时已去世,留下琴谱令人敬重。最后,送别的车队有多少辆,松林的回响增添了哀伤的氛围。
注释:
- 四十才名重:四十岁时名声已很高。
- 归来白发侵:回到故乡时,白发已侵染。
- 一官驹在谷:一官职在偏远的谷地。
- 有子鹤鸣阴:有子在阴影中像鹤一样鸣叫。
- 胜著潜夫论:比起潜夫论,他的成就更为显著。
- 今亡子敬琴:如今已去世,留下琴谱供人敬仰。
- 送车知几两:送别的马车有多少辆。
- 松壑助哀音:松林的回声增添了哀伤的音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弥逊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感情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为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诗作缘于对郑尚明的悼念,郑尚明是一位在学术上有着显著成就的人物。李弥逊通过这首诗表达对朋友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人生短暂、岁月无情的感慨。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郑尚明学士挽诗二首》是一首富有感情的悼诗。诗中通过对郑尚明生平的描绘,展现了他在四十岁时的辉煌与归来时的苍老,令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诗的开头以“才名重”强调郑尚明的成就,在“白发侵”中流露出浓厚的惋惜与伤感。接着描绘了他在官场的经历与家庭的美好,表现出对他生前的赞美和对其子女的无限期望。
诗中“胜著潜夫论”一句,表明了郑尚明的学术地位之高,让人对其敬仰不已。而“今亡子敬琴”则是对他去世后的追忆,寄托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最后两句通过送别场景,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松林的回声更是为这份哀痛增添了层次,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四十才名重:在四十岁时,他的声望已经很高,代表着成就。
- 归来白发侵:回到故乡时,已满头白发,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一官驹在谷:曾在偏僻的地方担任官职,反映出他历经的艰辛。
- 有子鹤鸣阴:子女如同鹤鸣般在阴影中歌唱,描绘出家庭的美好。
- 胜著潜夫论:比起别人,他的成就更为显著。
- 今亡子敬琴:如今已去世,留下的琴谱令人尊敬。
- 送车知几两:送别的车队有多少辆,体现出人们的哀痛。
- 松壑助哀音:松林的回响增强了哀伤的气氛。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四十才名重,归来白发侵”。
- 比喻:将儿子比作鹤,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 拟人:松林的回声被赋予了情感,加深了悲伤的气氛。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对郑尚明的追忆与哀悼,表达了对人生短暂、时光无情的感慨,展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意象分析:
- 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鹤鸣:象征着美好与希望,寄托了对未来的期待。
- 琴:象征着学识与成就,表达对逝者的敬仰。
- 松壑:象征着自然的陪伴,增添了哀伤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郑尚明四十岁时的状态是: A. 名声未显
B. 名声显赫
C. 生活贫困 -
诗中“白发侵”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年龄的增长
B. 头发的颜色
C. 家乡的变化 -
诗的最后一句“松壑助哀音”的意思是: A. 松林的声音令人愉悦
B. 松林的回声增添了哀伤
C. 松林与人无关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李弥逊的挽诗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李弥逊更侧重于对个人的悼念,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兴衰。两者在情感的表达上各有特色,但共同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