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 春暮》

时间: 2025-01-08 01:14:34

不贴花钿,不画涵烟。

在愁中、昼永如年。

自春归去,未到亭园。

怕燕儿啼,花儿谢,柳儿眠。

纤纤素指,宝墨轻研。

自书成、一幅霞笺。

拈来帘下,试告苍天。

问有谁评,有谁和,有谁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香子 春暮》
作者:徐元瑞

不贴花钿,不画涵烟。
在愁中昼永如年。
自春归去,未到亭园。
怕燕儿啼,花儿谢,柳儿眠。
纤纤素指,宝墨轻研。
自书成一幅霞笺。
拈来帘下,试告苍天。
问有谁评,有谁和,有谁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和孤独。他不再贴花钿(装饰),也不再画烟雾般的景象,愁苦的情绪让白昼像漫长的岁月一样难熬。春天已经过去,但自己还未到达那个美丽的亭园,听到燕子的啼鸣,看到花儿凋谢,柳树沉睡,心中更加感到悲伤。纤细的手指轻轻研磨着宝墨,写下了一幅美丽的霞光纸条。拿在帘下,试图向苍天诉说,问问有谁来赞美、和我共鸣、怜惜我的心情。

注释

  • 花钿:一种古代女性装饰头发的花饰。
  • 涵烟:指如烟雾般的装饰或景象。
  • 亭园:指春天的美好景致,常用来形容游玩的地方。
  • 燕儿啼:燕子鸣叫,象征春天的到来。
  • 素指:指细腻的手指。
  • 宝墨:指上好的墨,象征书法艺术。
  • 霞笺:指美丽的纸张,常用来写信或书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元瑞,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被记载。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而细腻,善于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行香子 春暮》创作于春天的尾声,作者通过对春天结束时的感受,寄托了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行香子 春暮》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词作。词中开头几句,以“不贴花钿,不画涵烟”明确了词人的态度,表达了他对繁华的厌倦与对世俗的逃避。接着,作者通过“在愁中昼永如年”传达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无奈,愁苦的情绪让他觉得日子漫长而无望。

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在词人眼中,春天已经逝去,未能如愿抵达亭园,象征着一个理想的境地。燕子的啼鸣、花儿的凋谢、柳树的沉睡,这些自然景象与作者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愈发突显出他内心的孤寂和失落。

接下来的几句,词人通过“纤纤素指,宝墨轻研”描绘了自己书写的情景,这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表现,更是他内心情感的抒发。写下“霞笺”的过程,是对内心情感的一种梳理与表达,试图向苍天倾诉。

最后的“问有谁评,有谁和,有谁怜”更是对自身孤独的深刻反思,仿佛在呼唤理解与共鸣,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渴望与失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贴花钿,不画涵烟:表达对繁华的厌倦,选择简朴的生活。
  2. 在愁中昼永如年:愁苦的心情让时间变得漫长。
  3. 自春归去,未到亭园:春天已逝,理想的生活仍未到达。
  4. 怕燕儿啼,花儿谢,柳儿眠:燕子的啼鸣、花的凋谢、柳树的沉睡都让他感到悲伤。
  5. 纤纤素指,宝墨轻研:细腻的手指在写字,表达内心情感。
  6. 自书成一幅霞笺:书写的内容如同美丽的纸张,象征心情的寄托。
  7. 拈来帘下,试告苍天:试图向上天倾诉自己的情感。
  8. 问有谁评,有谁和,有谁怜:对理解与共鸣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花儿谢”比喻生命的无常。
  • 拟人:柳儿的“眠”赋予其生命,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不贴花钿,不画涵烟”,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春天的回忆和对孤独的反思,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人际关系的渴求,流露出深刻的孤独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钿:象征繁华与浮华。
  • 燕儿:象征春天与生命的希望。
  • 柳儿:象征柔和与沉静。
  • 霞笺:象征美丽的愿望与内心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在愁中昼永如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的时光
    B. 愁苦的漫长
    C. 春天的生机

  2. “拈来帘下,试告苍天”中的“苍天”指代什么? A. 自然
    B. 朋友
    C. 上天

  3. “问有谁评,有谁和,有谁怜”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孤独与渴望
    B. 快乐与满足
    C. 绝望与放弃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 徐元瑞 vs. 李清照:二者皆善于抒发个人情感,但徐元瑞更多展现的是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而李清照则往往融入对爱情的深情描写。
  • 徐元瑞 vs.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的词多描写离愁别绪,而徐元瑞则更关注自然与自我内心的对话,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异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徐元瑞研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