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挑笋春雷後,晴坡过雨时。
何言江外早,已比洛阳迟。
园客自偷卖,主人那得知。
徒令养新竹,待与作藩篱。
白话文翻译
挑选竹笋是在春雷之后,晴朗的山坡上经过一场雨。
何必说江边的竹笋早已成熟,实际上比洛阳的竹笋还要晚。
园里的客人偷偷地将竹笋出售,主人又怎么能知道呢?
只是在这里养着新竹,等着用来做篱笆。
注释
- 挑笋:挑选竹笋。
- 春雷:春天的雷声,象征春天的到来。
- 江外:指江边地区。
- 洛阳:指的是洛阳城,历史上著名的城市。
- 园客:园中务工的客人,此处指偷卖竹笋的帮工。
- 藩篱:篱笆,指用竹子做的围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香山,宋代著名诗人,因其诗风清新、意境深远而受到后世推崇。他的创作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善用细腻的笔触描写生活中的点滴。
创作背景
这首《新笋》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暗含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与理解。竹笋的生长不仅是自然的显现,也象征着生命的蓬勃与希望。
诗歌鉴赏
《新笋》通过描绘春季挑选竹笋的场景,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与人们的生活。诗中以“春雷”开篇,暗示春天的来临,随后引入“晴坡过雨时”,描绘了春雨过后的清新气息。这种描写不仅生动形象,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何言江外早,已比洛阳迟”两句承接前文,提出了对比,强调了江边竹笋的生长时间晚于洛阳,暗含了对于自然界生长规律的认知。同时,诗中提到园客的偷卖与主人的无知,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劳动成果的不公正对待。
最后两句“徒令养新竹,待与作藩篱”则转向对未来的展望,阐释了竹子不仅是自然的生长,也是人们生存环境的构建。全诗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生动的画面,既有生活的细节,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展现了梅尧臣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挑笋春雷後:描述挑选竹笋的时节,春天的雷声预示着万物复苏。
- 晴坡过雨时:描绘春雨过后的晴朗情景,充满生机。
- 何言江外早:质疑关于竹笋生长快慢的说法,显露出一种反讽。
- 已比洛阳迟:实际情况是江边的竹笋反而比洛阳的晚。
- 园客自偷卖:园中的工人私自出售竹笋,反映社会的不公。
- 主人那得知:主人对这一情况毫不知情,表现出一种无奈。
- 徒令养新竹:只是在这里养着新竹,暗示对未来的期待。
- 待与作藩篱:将竹子用作篱笆,象征着生存的必要。
修辞手法
- 对比:江外与洛阳的竹笋生长速度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
- 隐喻:竹笋象征着生命与希望,篱笆则代表着保护与界限。
- 拟人:通过“园客自偷卖”等描写,使角色形象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竹笋的生长与社会现象展开,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际之间的复杂情感。主题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自然规律的认知,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雷:代表春天的来临,象征着新的开始。
- 竹笋:象征着生命的成长与希望。
- 晴坡:描绘出自然美好的景象,体现出诗人的生活环境。
- 藩篱:不仅是物理的界限,还是生存的无奈与保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挑笋春雷后”中的“春雷”象征什么?
- A. 夏天
- B. 春天的到来
- C. 秋天的凉爽
-
“何言江外早”中的“早”指的是?
- A. 时间
- B. 生长速度
- C. 颜色
-
诗中提到的“园客”是指什么?
- A. 主人
- B. 办公室员工
- C. 务工的客人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梅尧臣的《新笋》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杜甫的诗更加沉重,反映了国家动荡带来的忧虑,而梅尧臣则更注重自然与生活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梅尧臣研究》
此框架可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新笋》的内容、背景及其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