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得自苦时终入苦,来从哀处卒归哀。既非哀苦中间得,此药直从天外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某种药物的看法,认为这种药物虽然最初来自苦难之中,但最终仍将人带回苦难;它并非在哀苦之间获得,而是直接从天外降临。
注释:
- 得自:从……得到。
- 苦时:苦难的时候。
- 终入苦:最终还是陷入苦难。
- 来从:来自。
- 哀处:悲哀的地方。
- 卒归哀:最终归于悲哀。
- 既非:并非。
- 哀苦中间得:在哀苦之间获得。
- 直从:直接从。
- 天外来:天外降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安乐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哲理和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这首诗可能是邵雍对于某种神秘或超自然药物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于人生苦难和超脱的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邵雍探讨人生苦难和解脱之道时所作,通过比喻某种药物的来源和效果,表达了他对于人生苦难的深刻认识和对超脱苦难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苦难的深刻认识和对超脱苦难的向往。诗中“得自苦时终入苦,来从哀处卒归哀”一句,既是对药物效果的描述,也是对人生苦难的隐喻,暗示了苦难的循环和难以摆脱的命运。而“既非哀苦中间得,此药直从天外来”则表达了对于超脱苦难的渴望,认为真正的解脱不是在苦难中寻求,而是来自天外的神秘力量。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体现了邵雍诗歌的哲理性和超脱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得自苦时终入苦”:这句诗表达了药物虽然最初来自苦难,但最终仍将人带回苦难,形成了一个苦难的循环。
- “来从哀处卒归哀”: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药物的悲哀效果,来自悲哀最终归于悲哀,加深了苦难的循环主题。
- “既非哀苦中间得”:这句诗否定了在哀苦中寻求解脱的可能性,暗示了苦难的难以摆脱。
- “此药直从天外来”:这句诗表达了对于超脱苦难的渴望,认为真正的解脱来自天外的神秘力量。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将药物的效果比喻为人生苦难的循环,增强了诗歌的意象和深度。
- 对仗:诗中“得自苦时终入苦”与“来从哀处卒归哀”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对称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苦难的深刻认识和对超脱苦难的向往。通过药物的比喻,表达了苦难的循环和难以摆脱的命运,以及对于来自天外的神秘解脱力量的渴望。
意象分析:
- 苦时、哀处:这些意象代表了人生的苦难和悲哀,是诗歌中表达苦难循环的重要词汇。
- 天外来:这个意象代表了超脱和神秘,是诗歌中表达对解脱渴望的关键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苏轼 B. 邵雍 C. 王安石 D. 欧阳修 答案:B
-
诗中“此药直从天外来”表达了什么意思? A. 药物来自天外 B. 药物来自人间 C. 药物来自苦难 D. 药物来自悲哀 答案:A
-
诗中“得自苦时终入苦”表达了什么主题? A. 苦难的循环 B. 苦难的解脱 C. 苦难的开始 D. 苦难的结束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邵雍的其他哲理诗,如《观物内篇》等,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哲学思想和诗歌风格。
诗词对比:
- 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对比,可以发现两位诗人在表达人生苦难和超脱主题上的不同风格和手法。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邵雍集》:收录了邵雍的主要诗作和哲学著作,是了解他诗歌和思想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和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邵雍的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