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霜吟 邵雍 〔宋代〕 见风而靡者草也,见霜而殒者赤草也。见风而鸣者松也,见霜而凌者亦松也。见风而靡,见霜而伤,焉能为有,焉有为亡。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看到风就倒伏的是草,看到霜就凋零的是红草。听到风声就鸣响的是松树,面对霜寒依然挺立的也是松树。遇到风就倒伏,遇到霜就受伤,怎能说它存在,怎能说它不存在。
注释: 字词注释:
- 靡:倒伏。
- 殒:凋零,死亡。
- 赤草:红色的草。
- 鸣:发出声响。
- 凌:抵御,挺立。
- 焉能为有,焉有为亡:怎能说它存在,怎能说它不存在。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涉及具体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伊川,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自然哲理,富有理趣。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对比草与松在风霜中的不同表现,表达了作者对坚韧不拔品质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草与松在风霜中的不同反应的对比,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坚韧品质的赞美。草在风中倒伏,在霜中凋零,而松树则能在风中鸣响,在霜中挺立,这种对比突出了松树的坚韧不拔。最后两句“见风而靡,见霜而伤,焉能为有,焉有为亡”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品质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这种品质,才能真正存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见风而靡者草也:看到风就倒伏的是草。
- 见霜而殒者赤草也:看到霜就凋零的是红草。
- 见风而鸣者松也:听到风声就鸣响的是松树。
- 见霜而凌者亦松也:面对霜寒依然挺立的也是松树。
- 见风而靡,见霜而伤:遇到风就倒伏,遇到霜就受伤。
- 焉能为有,焉有为亡:怎能说它存在,怎能说它不存在。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草与松在风霜中的不同反应进行对比,突出松树的坚韧。
- 拟人:将松树赋予人的品质,如“鸣”和“凌”。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比草与松在风霜中的不同表现,赞美了坚韧不拔的品质,认为只有具备这种品质,才能真正存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象征外界的挑战和困难。
- 霜:象征严酷的环境。
- 草:象征脆弱和易变。
- 松:象征坚韧和不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见风而靡”指的是什么? A. 松树 B. 草 C. 霜
- 诗中提到的“见霜而凌”指的是什么? A. 松树 B. 草 C. 霜
- 诗中通过什么手法突出了松树的坚韧? A. 比喻 B. 对比 C. 拟人
答案: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咏松》(李白):通过赞美松树的坚韧,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质的追求。
诗词对比:
- 《咏草》(白居易):通过赞美草的柔韧和生命力,与松树的坚韧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钱钟书):详细解读宋代诗歌,包括邵雍的作品。
- 《邵雍诗集》:收录邵雍的诗歌作品,包括《风霜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