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三十六首 其三十二》

时间: 2025-01-14 10:23:32

水寒潭见心,木落山露骨。

始信天无涯,万里不隔物。

脱衣挂扶桑,引手探月窟。

不负仁义心,区区五十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怀三十六首 其三十二 邵雍 〔宋代〕 水寒潭见心,木落山露骨。始信天无涯,万里不隔物。脱衣挂扶桑,引手探月窟。不负仁义心,区区五十一。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水潭寒冷,却能映照出内心的清澈;树木落叶后,山峰的轮廓更加分明,仿佛露出了骨骼。这才相信天地的广阔无边,即使相隔万里,也不会隔断万物的联系。脱下衣服挂在扶桑树上,伸手仿佛能探入月亮的洞窟。不辜负心中对仁义的追求,即便年岁已至五十一。

注释:

  • 水寒潭见心:形容水潭清澈,能映照出内心的纯净。
  • 木落山露骨:比喻树木落叶后,山峰的轮廓更加分明。
  • 扶桑:古代神话中的神树,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
  • 月窟:指月亮的洞窟,这里比喻高远的理想或目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伊川,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理学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人生哲理。这首诗是他在秋天时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邵雍在秋天时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他对天地广阔、人生追求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秋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天地广阔、人生追求的深刻理解。首两句以水潭和山峰为喻,形容内心的清澈和外在的坚定。中间两句强调天地的无边,万物相连,表达了作者对宇宙的敬畏和对人生的豁达。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仁义的坚守,即便年岁已高,也不忘初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邵雍理学思想和诗歌艺术的结合。

诗词解析:

  • 水寒潭见心:通过水潭的清澈,比喻内心的纯净和透明。
  • 木落山露骨:以树木落叶后的山峰轮廓,比喻外在的坚定和清晰。
  • 始信天无涯:表达了对天地广阔的深刻认识。
  • 万里不隔物:强调万物之间的联系和统一。
  • 脱衣挂扶桑:象征着超脱世俗,追求高远的理想。
  • 引手探月窟:比喻追求高远的理想和目标。
  • 不负仁义心:表达了作者对仁义的坚守和追求。
  • 区区五十一:即便年岁已高,也不忘初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寒潭见心”和“木落山露骨”,通过自然景象比喻内心和外在。
  • 象征:如“脱衣挂扶桑”和“引手探月窟”,象征着超脱和追求。
  • 对仗:如“水寒潭见心”和“木落山露骨”,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天地广阔、人生追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仁义的坚守和追求。通过秋天的自然景象,作者展现了内心的清澈和外在的坚定,强调了万物之间的联系和统一,最终表达了即便年岁已高,也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

意象分析:

  • 水寒潭:象征内心的清澈和纯净。
  • 木落山:象征外在的坚定和清晰。
  • 扶桑:象征超脱世俗,追求高远的理想。
  • 月窟:象征高远的理想和目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水寒潭见心”比喻了什么? A. 内心的清澈 B. 外在的坚定 C. 天地的广阔 D. 万物的联系
  2. “脱衣挂扶桑”象征了什么? A. 超脱世俗 B. 追求高远的理想 C. 对仁义的坚守 D. 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
  3. 诗中的“月窟”比喻了什么? A. 内心的清澈 B. 外在的坚定 C. 高远的理想和目标 D. 万物的联系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邵雍的其他作品,如《观物内篇》、《观物外篇》等,了解他的理学思想和诗歌风格。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杜甫的《秋兴八首》进行对比,两者都是秋天主题的诗歌,但杜甫的诗更多表现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邵雍集》、《宋诗选注》等,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邵雍的诗歌和理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