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进之见过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8 23:41:55

鹭影投山背,蝉声满树头。

千峰雪未释,四野雨初周。

甚矣厌馀暑,欣然当早秋。

半年才此见,一夕可辞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鹭影投山背,蝉声满树头。 千峰雪未释,四野雨初周。 甚矣厌馀暑,欣然当早秋。 半年才此见,一夕可辞留。

白话文翻译:

白鹭的影子投射在山背上,蝉声充满了树梢。 无数山峰上的雪还未融化,四周的田野刚刚被雨水环绕。 非常厌倦了残留的暑气,欣喜地迎接早秋的到来。 半年才能见到一次,这一夜怎能轻易告别。

注释:

  • 鹭影:白鹭的影子。
  • 投山背:投射在山的背面。
  • 蝉声:蝉的鸣叫声。
  • 满树头:充满了树梢。
  • 千峰:形容山峰众多。
  • 雪未释:雪还未融化。
  • 四野:四周的田野。
  • 雨初周:雨水刚刚环绕。
  • 甚矣厌馀暑:非常厌倦了残留的暑气。
  • 欣然当早秋:欣喜地迎接早秋的到来。
  • 半年才此见:半年才能见到一次。
  • 一夕可辞留:这一夜怎能轻易告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这首诗是他在早秋时节,与友人施进之相聚时所作,表达了对季节变化的感受和对友情的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早秋时节,诗人感受到了季节的转换,从夏日的炎热转向秋天的凉爽。在这样的时节,与友人相聚,自然感慨良多,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早秋的景象,通过对白鹭、蝉声、山雪和雨水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感受。诗中的“甚矣厌馀暑,欣然当早秋”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夏日余热的厌倦和对早秋的喜爱,情感真挚。后两句“半年才此见,一夕可辞留”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半年才能相见一次,这一夜的相聚显得格外珍贵,不愿轻易告别。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友情的深厚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鹭影投山背,蝉声满树头。”这两句通过对白鹭和蝉声的描写,营造出早秋的宁静与生机。
  2. “千峰雪未释,四野雨初周。”这两句描绘了山峰上的雪还未融化,四周的田野刚刚被雨水环绕,展现了季节的转换。
  3. “甚矣厌馀暑,欣然当早秋。”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夏日余热的厌倦和对早秋的喜爱。
  4. “半年才此见,一夕可辞留。”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半年才能相见一次,这一夜的相聚显得格外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鹭影投山背”和“蝉声满树头”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早秋的景象。
  • 拟人:“千峰雪未释”中的“未释”赋予了雪以人的情感,仿佛雪不愿意融化。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鹭影投山背,蝉声满树头”和“千峰雪未释,四野雨初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早秋的喜爱和对友情的珍视。通过对早秋景象的描绘和对友情的感慨,诗人传达了对自然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鹭影:象征着宁静与纯洁。
  • 蝉声:象征着生机与变化。
  • 千峰雪:象征着高洁与坚韧。
  • 四野雨:象征着滋润与新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鹭影投山背”中的“鹭影”指的是什么? A. 白鹭的影子 B. 山的影子 C. 树的影子 D. 雨的影子 答案:A

  2. 诗中“甚矣厌馀暑,欣然当早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夏天的喜爱 B. 对秋天的厌倦 C. 对夏天的厌倦和对秋天的喜爱 D. 对秋天的喜爱 答案:C

  3. 诗中“半年才此见,一夕可辞留”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珍视? A. 自然美景 B. 友情 C. 时间 D. 季节变化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秋兴八首》: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山中秋景的描写,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赵蕃的《施进之见过二首 其二》与杜甫的《秋兴八首》:两者都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季节变化的感受,但赵蕃的诗更注重对友情的珍视,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读。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宋诗词的深入鉴赏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