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昙颖师四明十题·石笋峰》

时间: 2025-01-04 08:54:17

巨石如龙孙,耸耸烟雾里。

明明落溪口,纳纳喧滩齿。

何当助斋盂,菌蕃徒为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昙颖师四明十题·石笋峰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巨石如龙孙,耸耸烟雾里。
明明落溪口,纳纳喧滩齿。
何当助斋盂,菌蕃徒为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巨石,形似龙的后代,耸立在烟雾缭绕之中。石峰清晰可见,位于溪流的入口,溪水在此奔涌,发出喧闹的声音。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可以用这石头来辅助他的斋盂,然而,对美味的渴求,似乎只是空谈。


注释:

字词注释:

  • 巨石:大石头,形状雄伟。
  • 龙孙:比喻石头形态如同龙的后代,寓意神秘而高大。
  • 耸耸:高耸的样子。
  • 纳纳:形容溪水的声音,喧闹而流畅。
  • 斋盂:用以盛放斋食的器具,文中指代清淡的饮食。
  • 菌蕃:指各种食用菌,诗人将其视作美味。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及的“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威与力量,诗人以此来形容石峰的壮观,增加了自然景观的神秘色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子云,号松溪,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公元1002年,卒于1060年。梅尧臣擅长山水诗,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和昙颖师四明十题》系梅尧臣在四明山游览时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思考。诗中描绘了石笋峰的壮丽与自然的喧嚣,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沉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石笋峰的雄伟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开篇两句“巨石如龙孙,耸耸烟雾里”,用比喻手法将石峰比作龙的后代,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石峰的高耸与壮观。在烟雾缭绕的环境中,石笋峰显得尤为神秘,为读者营造了一种深邃的自然氛围。

接下来的“明明落溪口,纳纳喧滩齿”,则通过声音的描写,展现了溪水奔流的景象,增强了诗的动感。此处的“纳纳”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水流的欢快与喧闹,与前面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两句“何当助斋盂,菌蕃徒为美”则引入了诗人的思考。诗人期待能用石笋峰的美来增添斋食的滋味,然而,追求美味的愿望似乎只是空谈。此句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欣赏,也暗示了生活中的某种无奈与渴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宋代山水诗的典雅与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巨石如龙孙:形容巨石的壮观,传达出一种神秘的自然力量。
  2. 耸耸烟雾里:强调石峰的高耸与不易接近,给人以震撼感。
  3. 明明落溪口:指出石峰的位置,增强了诗的空间感。
  4. 纳纳喧滩齿:描绘溪水流动的声音,营造出动态的自然氛围。
  5. 何当助斋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渴望。
  6. 菌蕃徒为美:反映了对美味的追寻与内心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巨石比作“龙孙”,增强了形象的神秘性与雄伟感。
  • 对仗:如“耸耸烟雾里”与“明明落溪口”,形成音韵上的和谐。
  • 拟人:溪水的喧闹被赋予了生命,增强了自然的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欣赏与对生活美好的向往。诗人借助自然景观,反思人生活中的渴望与无奈,展现出一种豁达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巨石: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坚韧。
  2. 龙孙:象征着神秘与崇高。
  3. 溪水:代表生命的流动与自然的喧嚣。
  4. 斋盂:象征着清淡、简单的生活哲学。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巨石如龙孙”中的“龙孙”指的是什么?
    A. 龙的后代
    B. 石头的形状
    C. 水流的声音
    D. 斋食的器具

  2. 诗中“明明落溪口”描述的是哪里?
    A. 石峰的顶部
    B. 溪水的起点
    C. 石峰的底部
    D. 斋食的地方

  3. 诗人的期待是希望用什么来辅助斋盂?
    A. 巨石
    B. 溪水
    C. 菌蕃
    D. 喧滩齿

答案:

  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同样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山的敬仰。
  • 王维《山居秋暝》:展现了山水田园的宁静与和谐。

诗词对比:

  • 梅尧臣与李白的山水诗:梅的作品更注重现实与自然的结合,而李白则多表现个体情感与豪放气质,前者平和细腻,后者奔放激昂。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山水描写上的风格差异,反映了各自的艺术追求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