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鱼》

时间: 2025-01-19 15:51:33

四月时鱼逴浪花,渔舟出没浪为家。

甘肥不入罟师口,一把铜钱趁桨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月时鱼逴浪花,
渔舟出没浪为家。
甘肥不入罟师口,
一把铜钱趁桨牙。

白话文翻译:

四月时节,鱼在浪花中游弋,
渔舟在波浪中出没,以浪为家。
那些肥美的鱼不愿被渔网捕获,
只有一把铜钱在桨牙上闪烁。

注释:

  • 时鱼:指时令的鱼,特指四月时节的鱼。
  • :游动,游弋的意思。
  • 浪花:海浪的泡沫。
  • 渔舟:捕鱼的船只。
  • 出没:出现和消失,形容渔舟在水面上移动。
  • 罟师:捕网的渔夫。
  • 甘肥:肥美的鱼。
  • 桨牙:船桨的部分,这里指船桨的边缘。

典故解析:

这首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渔舟与鱼的生动场景,展现了渔民生活的艰辛与自然的和谐美。诗中“罟师”一词可以联想到古代渔民的生活,象征着人与自然的斗争。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香山,福建人。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
  • 创作背景:诗作产生于梅尧臣对渔民生活的观察,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及对渔民艰辛生活的同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与人们对生存的思考。

诗歌鉴赏:

《时鱼》是一首描写春季渔民生活的诗。诗中通过生动的描绘,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生机的水域,四月的鱼在波浪中自由游动,渔舟则在波涛间灵巧穿梭,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诗人通过“甘肥不入罟师口”一句,展现了鱼与渔民之间微妙的斗争关系,暗示了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挑战,既表现了渔民的无奈,也隐含了对自由的向往。最后一句提到的“一把铜钱”,则是渔民生活的象征,表现了他们不易的生存状态。在这首诗中,梅尧臣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好,还反映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四月时鱼逴浪花:四月的鱼在浪花中游动,生动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 渔舟出没浪为家:渔舟在波浪中起伏,形成了渔民的日常生活场景。
    • 甘肥不入罟师口:肥美的鱼不愿被渔夫捕获,体现了鱼的聪明与渔民的无奈。
    • 一把铜钱趁桨牙:铜钱象征着渔民的收入与生活,希望与现实的矛盾。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鱼与浪花的游动比作自由的生活,传达出春天的生机。
    • 拟人:鱼在水中游动被赋予了生命的感觉,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渔民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也揭示了渔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表达了对自由与生存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富饶。
  • 浪花:代表了变化与生命的流动。
  • 渔舟:象征着渔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斗争。
  • 铜钱:象征着经济与生计,反映了生活的现实。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罟师”指的是: A. 渔夫
      B. 农民
      C. 商人
      D. 学者

    2. 诗中“甘肥不入罟师口”表达的意思是: A. 鱼乐于被捕
      B. 鱼不愿意被捕
      C. 鱼非常肥美
      D. 渔夫捕了很多鱼

  •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 诗词对比

    • 在梅尧臣的《时鱼》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渔民与自然的和谐美;而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则更多地表现了山水之间的静谧与人心的宁静,二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自然观与人生哲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