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放鹑
作者:梅尧臣〔宋代〕
兽烹羊猪,鸟烹鸭鸡。
唯鹑不杀,置奴而携。
公坐堂上,见而悲凄。
急令开笯还故栖,其间无力飞不齐。
公只知鱼之洋洋,鹅之鶂鶂。
噫兮噫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人们宰杀羊和猪,鸟类被烹煮成鸭和鸡。
唯独鹑鸟不被杀,反而被奴役和携带。
主人坐在厅堂上,看到这种情景,感到悲伤凄凉。
急忙命令打开笼子让鹑鸟回到原来的栖息地,但它们中间没有一只能够自由飞翔。
主人只知道鱼在水中畅游,鹅在空中鸣叫。
唉,真是可怜啊。
注释
- 兽:指哺乳动物,特别是指羊、猪等家畜。
- 鸟:指鸟类,特别是鸭和鸡等家禽。
- 鹑:一种小型鸟类,常被人捕捉为食物或用于饲养。
- 携:带着,抱着的意思。
- 公:指诗中的主人或贵族。
- 堂上:指客厅或大厅。
- 笯:笼子的意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香山,江苏常州人。作为宋代诗人,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称,擅长五言诗和七言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转型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疏离。诗人通过放鹑的情景,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良知的呼唤。
诗歌鉴赏
《放鹑》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古诗,梅尧臣通过对鹑鸟命运的描绘,反映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良知的呼唤。诗中前两句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家禽和家畜被宰杀的残酷场景,而鹑鸟的命运却截然不同,成为了奴役的对象。这里不仅是对动物命运的关心,更是对人类社会伦理的思考。接下来,诗人描绘了主人看到这一切时的悲伤,显示了他对生命的敏感和同情。最后的几句中,主人试图将鹑鸟放回自然,但它们却失去了飞翔的能力,这暗示了人在社会中被束缚后,难以恢复自由的无奈与悲哀。
诗中使用了对比、反讽等修辞手法,使得情感愈发深刻,读者不仅能感受到对鹑鸟命运的惋惜,更能引发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思考。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和哲理,体现了梅尧臣作为诗人的深邃思考和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兽烹羊猪,鸟烹鸭鸡。:描绘了人们宰杀家畜和家禽的情景,显现出人对动物生命的漠视。
- 唯鹑不杀,置奴而携。:鹑鸟未被宰杀,却被作为奴隶饲养,暗示着一种非自然的束缚。
- 公坐堂上,见而悲凄。:主人看到这一切,心中感到悲伤和凄凉,显示对动物命运的同情。
- 急令开笯还故栖,其间无力飞不齐。:主人急忙打开笼子让鹑鸟回归自然,但它们已失去飞翔的能力,象征人被束缚后的无奈。
- 公只知鱼之洋洋,鹅之鶂鶂。:主人只了解鱼在水中的自由和鹅在空中的鸣叫,未能意识到鹑鸟的苦难。
- 噫兮噫兮。:感叹之声,表达诗人对于这一切的无奈与悲哀。
修辞手法:
- 对比:对比鹑鸟和其他家禽的命运,突显鹑鸟的悲惨。
- 拟人:赋予鹑鸟人性,使其命运更具悲剧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命的尊重与对自由的向往,反映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伦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鹑:象征被压迫的生命,暗示对自由的渴望。
- 笼:象征束缚与限制,代表社会对个体的压迫。
- 堂上:代表权力与社会地位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禽类有哪些?
A. 鸭、鸡
B. 鹑、鸥
C. 鹿、兔 -
诗中的“公”指谁?
A. 诗人
B. 诗中的主人
C. 动物 -
诗中表达了对鹑鸟的怎样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无所谓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王维的《鸟鸣涧》
- 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鸟鸣涧》与梅尧臣的《放鹑》均涉及鸟类,但前者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而后者则关注生命的悲剧与人性的思考,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主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