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平甫幽居八操 其六 梅亭操》

时间: 2025-01-01 12:11:23

竹屋夜明,竹户寒声。

幽人舍琴而起视,香通国而白连城。

梅耶雪乎,四问而四不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屋夜明,竹户寒声。
幽人舍琴而起视,
香通国而白连城。
梅耶雪乎,四问而四不应。

白话文翻译:

在竹屋里,夜色明亮,竹窗外传来寒冷的声音。
幽居的诗人放下琴,起身查看,
香气飘散,传遍了整个国家,白色的梅花盛开在城中。
梅花呀,你是在下雪吗?
我四次询问,却没有得到回应。

注释:

  • 竹屋:用竹子搭建的房子,象征清幽、简朴的居住环境。
  • 寒声:寒冷的声音,可能是风声或其他自然声音,突显夜的寂静。
  • 幽人:指隐居的诗人,常用来形容追求内心宁静的人。
  • 舍琴而起视:放下琴,起身查看,表现出诗人对环境的关注。
  • 香通国而白连城:香气传遍全国,白色的梅花盛开于城中,描绘出梅花的盛况。
  • 梅耶雪乎:梅花呀,是在下雪吗?用疑问句表达对梅花的赞美和对自然的好奇。
  • 四问而四不应:四次提问却没有得到回应,表现出孤独的情感。

典故解析:

  • 梅花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格,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寓意,常用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 “香通国而白连城”反映了梅花的广泛影响力和美丽,结合了国家和城市的意象,表现出梅花在大自然和人文环境中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隐居生活时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诗人选择隐居,思考人生,寄情于自然。

诗歌鉴赏:

《梅亭操》展现了诗人杨万里在幽居生活中的情感与思考。诗的开头通过“竹屋夜明,竹户寒声”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寒冷的夜晚图景,给人一种孤独感。接着,诗人放下琴,起身查看,显示出他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提到的“香通国而白连城”,在表达梅花之美的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无私的情感,即梅花的香气不分国界,广泛传扬,表现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最后一句“四问而四不应”,则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空灵,似乎在探寻梅花的秘密,却又感到无奈与失落。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悟,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竹屋夜明,竹户寒声:夜晚的竹屋里灯火通明,但竹窗外却传来寒冷的声音,暗示着外界的孤寂与内心的宁静。
  2. 幽人舍琴而起视:隐居的诗人放下琴,起身查看,表现出诗人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思考。
  3. 香通国而白连城:梅花的香气弥漫全国,白色的梅花在城中绽放,表现了梅花的广泛传播和美丽,象征着高洁的品格。
  4. 梅耶雪乎,四问而四不应:对梅花的询问和无回应,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自然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花比作高洁的象征,表现出品格的坚韧。
  • 拟人:通过“梅耶雪乎”赋予梅花以人性化的特征,体现出与自然的对话感。
  • 对仗:如“香通国而白连城”,表现出诗人对称美的追求。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幽居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孤独生活的感悟,展现了高洁品格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屋:象征隐逸和宁静的生活。
  • 梅花:象征坚韧、高洁的品格。
  • 寒声:暗示孤独和夜的静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幽人舍琴而起视”是什么意思?

    • A. 不再弹琴,去看外面的风景
    • B. 继续弹琴,不理外界
    • C. 睡觉不醒
    • D. 走出屋外
  2. 诗中提到的“香通国而白连城”表达了什么?

    • A. 梅花的香气传播广泛
    • B. 城市很脏
    • C. 诗人对城市的厌恶
    • D. 梅花不值一提
  3. 诗人四次提问却没有回应,体现了什么情感?

    • A. 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 B. 对梅花的不屑
    • C. 快乐的情绪
    • D. 无所事事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 - 王安石
  • 《白梅》 - 陆游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梅花》:同样以梅花为主题,但更强调梅花的坚韧精神,表现出在逆境中绽放的豪情。
  • 陆游的《白梅》: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杨万里诗集注释》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