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子密铺径,竹茎疏作行。
不缘憩驺仆,几失此山房。
佛像看都好,林花静自香。
未须清兴尽,归更借僧床。
白话文翻译:
整个诗的意思是:小路上铺满了石子,竹子稀疏地排列着。不是因为想要在这里休息,我几乎就要错过这间山中的小屋。佛像看上去都很好,树林里的花静静地散发着香气。还不需要将清兴尽兴而归,回去时再借用僧人的床榻休息。
注释:
- 石子密铺径:指小路上铺满了石子,形容路面坚实。
- 竹茎疏作行:竹子的生长稀疏,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
- 不缘憩驺仆:不是因为想要停下来休息。
- 几失此山房:几乎要错过这座山里的小屋。
- 佛像看都好:佛像的模样让人感觉很好。
- 林花静自香:树林中的花静静地散发着香气。
- 未须清兴尽:还不需要等兴致完全消散。
- 归更借僧床:回去时再借用僧人的床休息。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佛像”可以理解为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寺庙中的佛像在古代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代表着宁静和安详。而“僧床”则是指僧侣的睡觉地方,表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向往与欣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郎,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山水田园诗和咏物诗闻名,作品语言清新自然,常常融入个人情感。杨万里的诗风清新脱俗,注重生活的细节和自然的美。
创作背景:
《之永和小憩资寿寺》作于诗人游历途中,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佛教文化的向往。诗中描绘的山水风光和宁静的寺庙生活,表达了诗人渴望宁静生活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间小屋和周围的自然景色,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境界。开头两句以“石子密铺径,竹茎疏作行”描绘了小路的坚实和竹子的稀疏,营造出一种幽静、清新的环境。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并非因为疲惫而想要休息,而是因为被这美丽的环境所吸引,几乎错过了这座山房的美好。
在“佛像看都好,林花静自香”中,诗人通过对佛像和林中花香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感。最后一句“未须清兴尽,归更借僧床”则暗示了诗人的心态,他并不急于回去,想要在这宁静的环境中多留一会儿,甚至希望能借宿在此。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自然、对佛教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子密铺径:开篇即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石子铺成的小路,给人以坚固、稳定的感觉。
- 竹茎疏作行:竹子生长稀疏,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体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 不缘憩驺仆:诗人强调自己并非因为疲惫想要休息,反而是被美景所吸引。
- 几失此山房:表达了诗人对这山间小屋的珍惜,几乎要错过这样的佳境。
- 佛像看都好:佛像的存在赋予了环境一种宗教的神圣感。
- 林花静自香:林中的花香静谧而自然,增强了诗中的清新气息。
- 未须清兴尽:诗人并不急于离去,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
- 归更借僧床:希望在这里多留一会儿,体现了诗人对佛教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子”和“竹茎”作为环境的象征,生动地描绘出自然景色。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密铺径”与“疏作行”,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林花”赋予了“静自香”的特性,使景物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和对佛教文化的尊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子:象征坚韧和稳定,代表自然的质朴。
- 竹茎:象征清高和宁静,体现自然的灵动。
- 佛像:象征宗教的神圣与内心的平静。
- 林花:象征美好与芬芳,增强了自然的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小路是由什么铺成的? A. 沙子
B. 石子
C. 草 -
诗人为什么几乎要错过这座山房? A. 因为疲惫
B. 因为被美景吸引
C. 因为天黑 -
诗中提到的“僧床”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床
B. 僧侣的床榻
C. 竹床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杂诗》:同样描绘与自然的和谐,展现出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李白的《静夜思》: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表达了诗人对静谧生活的向往和对心灵的思考。
粗略解读:
王维的作品常常与自然紧密结合,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宁静的气氛;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个人情感,借助对景物的描写传达内心的思考。两位诗人都以自然为背景,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生活态度,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