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曲》
时间: 2025-01-06 11:13: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帘前鹦鹉如美人,回黄转翠娇阳春。
帘中美人如鹦鹉,垂手春屏汎春语。
春江红过桃花枝,春柳垂垂方弄丝。
酒船荡去斜阳后,燕子飞来欲雨时。
美人画眉不成绿,坐对春山开镜褥。
柳边春店驻油车,花底春镫上红烛。
烛光欲灺鹦鹉啼,春月在天烟凄迷。
美人自唱春欢曲,撩得东风絮满衣。
白话文翻译:
在帘子前的鹦鹉像美丽的女子,色彩鲜艳,娇媚动人,正值阳春。
帘子里的美人像鹦鹉般,轻垂双手,轻声细语,似在诉说春天的温暖。
春江水流过桃花枝,春柳轻垂,似在轻拂丝线。
酒船在斜阳下荡漾而去,燕子飞来预示着即将下雨。
美人在画眉时却无法将眉画成绿色,坐对春山,铺开镜子和褥子。
柳树旁的春店停放着油车,花下的春灯点亮了红烛。
烛光映照下鹦鹉啼鸣,春月在天,烟雾缭绕显得迷离。
美人自唱春欢曲,惹得东风将花絮满衣。
注释:
- 鹦鹉:鹦鹉是一种色彩鲜艳的鸟,常被比喻为美丽的女子。
- 春屏:指春天的屏风,象征着春天的氛围。
- 春江:春天的江水,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酒船:指载着酒的船,寓意着欢庆与聚会。
- 春欢曲:春天的欢快歌曲,表现了春天的喜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燮,清代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著称。他的诗作常融入自然景观与人情,展现出春夏秋冬的不同风貌。
创作背景:
《阳春曲》创作于清代,正值春暖花开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与美人,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阳春曲》是一首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诗篇,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春天的美丽景象与美人的娇媚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春日的美好画卷。开篇即以“帘前鹦鹉如美人”引入,将自然与人事相互映衬,生动形象。接着,诗人描绘了春江的涓涓流淌,桃花的绚丽和春柳的轻柔,营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画面。
在后半部分,诗歌的情感更加细腻,酒船的荡漾、燕子的飞来,暗示着春天的欢愉与生活的变化。“美人画眉不成绿”一句,表现了美人在春日的闲适与不完美,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诗的结尾部分,烛光、春月与美人的自唱,进一步烘托了春天的浪漫气息,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春风的轻拂。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丰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帘前鹦鹉如美人”:将鹦鹉比作美人,暗示春天的美丽。
- “回黄转翠娇阳春”:描述春天色彩的变化,传递出春天的生机。
- “帘中美人如鹦鹉”:进一步将美人与鹦鹉相互映衬。
- “垂手春屏汎春语”:表现美人的闲适与春日的轻松氛围。
- “春江红过桃花枝”:描绘春江与桃花的美景,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春柳垂垂方弄丝”:春柳轻垂,似在轻拂,增添春日气息。
- “酒船荡去斜阳后”:酒船在夕阳下荡漾,暗示欢庆。
- “燕子飞来欲雨时”:燕子飞来预示着春雨,将生活气息引入。
- “美人画眉不成绿”:美人画眉时的无奈,增添情感的层次。
- “坐对春山开镜褥”: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表现了生活的闲适。
- “柳边春店驻油车”:描绘柳边的春店,增添生活气息。
- “花底春镓上红烛”:花下的烛光闪烁,营造出浪漫氛围。
- “烛光欲灺鹦鹉啼”:烛光下鹦鹉啼鸣,增添诗的动感。
- “春月在天烟凄迷”:春月的凄美,营造出一种迷离的氛围。
- “美人自唱春欢曲”:美人自唱,展现春天的欢愉。
- “撩得东风絮满衣”:春风轻拂,增添了春天的生机。
修辞手法:
- 比喻:鹦鹉比作美人,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春柳、春江等被赋予了生命,增添了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和美人的柔情,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表达了对生活的热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鹦鹉:象征美丽与娇媚。
- 春江:象征生机与活力。
- 桃花:代表春天的绚烂。
- 美人:象征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美人”与哪种动物相互映衬?
- A. 燕子
- B. 鹤
- C. 鹦鹉
- D. 鸳鸯
-
诗中描绘的“春江”象征什么?
- A. 冬天的寒冷
- B. 春天的生机
- C. 夏天的炎热
- D. 秋天的萧瑟
-
“春月在天烟凄迷”中“烟”字的作用是?
- A. 描述天气
- B. 增添神秘感
- C. 代表火焰
- D. 描绘色彩
答案:
- C. 鹦鹉
- B. 春天的生机
- B. 增添神秘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阳春曲》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阳春曲》更侧重于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赋得古原草送别》则更多地展现了离别的情感与对生命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姚燮研究》
- 《古诗词鉴赏技巧》
- 《中国古典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