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曲 三月初一日夜归,遇旧曲,怅然成咏》
时间: 2025-01-19 21:39: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阳春曲
三月初一日夜归,遇旧曲,怅然成咏
作者:汪东 〔清代〕
雨丝丝,烟羃羃,镫影渐迷坊曲。
残夜走轻雷,车轮转,梦里还过旧家宿。
麝熏鸳褥,浑未减那时芳馥。
谁道两睫瞢腾,醉眠醒自惊幽独。
叹春半凋蘦莺雏老,怊怅极清狂杜牧。
秦楼箫声已断,竟床空枕簟斑竹。
芸笺更展数幅,待手把花容描貌。
恨桃李未了湔裙候,愔愔暗绿。
白话文翻译
在三月初一的夜晚归家时,遇见了旧曲,感慨之下作此诗。
细雨轻轻飘洒,烟雾缭绕,灯影渐渐迷离了街道的曲折。
残夜中轻雷声隐隐,车轮声滚滚,梦中仍然回到旧家的宿处。
麝香熏染的鸳鸯被褥,依旧没有减去那时的芬芳。
谁说我的双眼因醉而迷离,醒来时却自惊于这幽静的孤独。
感叹春天已过一半,莺雏也渐渐老去,心中怅惘如杜牧的清狂。
秦楼的箫声已然断绝,床上空空如也,竹席斑驳。
展开几幅花笺,等待我用手来描绘那花的容貌。
遗憾桃李花未能继续迎接裙下的春光,暗淡的绿意愈发沉重。
注释
字词注释:
- 镫影:灯影。
- 坊曲:街道的曲折。
- 麝熏鸳褥:香味浓郁的鸳鸯被褥。
- 睫瞢:眼睫模糊。
- 怊怅:形容心中感到怅惘、失落。
- 杜牧:唐代诗人,作品常带有清新而又感伤的情绪。
- 斑竹:竹席,与床铺有关。
典故解析:
- 杜牧:其清狂与诗中感情相似,反映了诗人对春日和往昔的感慨。
- 秦楼箫声:代表了过去的繁华和失落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以细腻、感性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特别是在离愁别绪方面。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春季,诗人归家途中,遇见熟悉的曲调,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与感慨,反映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记忆的怀念。
诗歌鉴赏
《阳春曲》是汪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对春天和往昔岁月的思念。诗中以细雨、灯影开篇,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恬静的氛围,体现了春夜的柔和与温馨。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逐渐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旧日生活的向往。
通过“麝熏鸳褥”与“醉眠醒自惊幽独”的对比,诗人将过去的美好与现实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尤其是“叹春半凋蘦莺雏老”,揭示了诗人对生物的凋零和时光无情的深思,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与无奈。
诗末“待手把花容描貌”更是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尽管现实中难以相守,但内心依然存有对美的向往,体现出诗人丰富的情感层次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雨丝丝,烟羃羃:细雨轻柔,烟雾弥漫,营造出朦胧的春夜气氛。
- 镫影渐迷坊曲:灯影在迷离的街道上闪烁,暗示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 残夜走轻雷,车轮转:夜深了,轻雷声伴随车轮声,营造出孤独的旅途感。
- 梦里还过旧家宿:梦中又回到熟悉的旧家,唤起温暖的回忆。
- 麝熏鸳褥:香气仍然留存,表明美好记忆的依然存在。
- 谁道两睫瞢腾:反问,表明醉后迷蒙的状态。
- 醉眠醒自惊幽独:醒来时感到孤独和惊愕。
- 叹春半凋蘦莺雏老:春天已过一半,鸟儿也渐渐衰老,感叹生命的无常。
- 怊怅极清狂杜牧:感慨如杜牧那般清丽又疯狂的情感。
- 秦楼箫声已断:过去的美好已然消逝。
- 竟床空枕簟斑竹:床上空空,显得十分孤单。
- 芸笺更展数幅:展开几幅画卷,象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待手把花容描貌:期待描绘美丽的花容,寓意对理想与美好的向往。
- 恨桃李未了湔裙候:遗憾桃李花未能迎来春光。
- 愔愔暗绿:暗淡的绿意象征着失落与沉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镫影渐迷坊曲”用灯影比喻生活的变幻。
- 拟人:如“春半凋蘦莺雏老”,将春天和鸟儿拟人化,增强情感。
- 对仗:如“车轮转,梦里还过旧家宿”,形成音韵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夜归途中对往昔的怀念、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情感真挚而深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着柔情与思念。
- 灯影:代表着温暖与孤独交织的情感。
- 麝香:象征着过去美好记忆的留存。
- 莺雏:代表年轻与生机,暗示时间的流逝与衰老。
- 桃李:象征着春天与美好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镫影”指的是什么?
- A. 影子
- B. 灯影
- C. 月影
- D. 影像
-
诗人对哪个季节表示了感慨?
- A. 夏季
- B. 秋季
- C. 春季
- D. 冬季
-
诗中提到的“杜牧”是指?
- A. 唐代诗人
- B. 宋代诗人
- C. 明代诗人
- D. 现代诗人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阳春曲》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思念与感慨,但汪东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的沧桑和个人的忧虑。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汪东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