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孔明屡出师,常苦粮食少。
公今主边计,积粟丘阜小。
卧龙志空大,流马功竟杳。
当时若得公,大事指顾了。
白话文翻译:
诸葛亮多次出征,但总是苦恼于粮草不足。如今您主掌边疆的策略,却是储粮如山也显得微不足道。卧龙的志向空大,而流马的功劳却已杳然无踪。如果当时能够得到您,那大事就能够轻易地指挥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孔明:指诸葛亮,蜀汉丞相,以智谋闻名。
- 屡:多次、屡次。
- 出师:出征、出兵。
- 苦:痛苦、烦恼。
- 粮食:粮草、食物。
- 公:此处指代许总卿,诗中所赞颂的人物。
- 积粟:积累粮食。
- 丘阜小:丘阜代表高地,形容储粮虽多仍然不足。
- 卧龙:指诸葛亮的别称,寓意其才华横溢。
- 流马:指刘备的马,寓意流失的功劳。
- 指顾:指挥、安排。
典故解析:
- 卧龙:诸葛亮的隐喻,意指其卓越的才能和未被充分利用的才华。
- 流马:源于对刘备的比喻,意指他曾经的成就与现状的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望,宋代诗人,作品多以抒情和感慨为主,常常关注国家大事和个人命运,流露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与外敌入侵之际,诗人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表达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对贤能之士的渴求。
诗歌鉴赏:
《和许总卿》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诗中开篇提及诸葛亮屡次出征,常因粮草不足而烦恼,生动展现了一个聪明的军事家在战争中面临的困境。这不仅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也引发了对当时局势的思考。接着,诗人转向当代的许总卿,称其在边疆之事上虽有积粮之计,却仍显得微不足道,暗含诗人对现状的不满与忧虑。最后,作者以“当时若得公”结束,表达了对贤能之士的渴望,希望能够在困境中找到解决之道。
整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流露出悲壮与期待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也有对现实无奈的感慨。用词简练而有力,意象鲜明,使得读者在阅读后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孔明屡出师,常苦粮食少:提到诸葛亮出征多次,面对的最大问题是粮草不足,反映出当时的战争艰辛。
- 公今主边计,积粟丘阜小:转向许总卿,虽然他掌握边防事务,储粮却显得微不足道,暗示现状的严峻。
- 卧龙志空大,流马功竟杳:提及诸葛亮的雄心壮志已无法施展,而刘备的成就也似乎在历史长河中渐行渐远。
- 当时若得公,大事指顾了:如果当初能够依靠许总卿,许多大事就能顺利解决,体现出对人才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突出人才的重要性。
- 隐喻:用“卧龙”与“流马”隐喻历史人物的成就与未能实现的抱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对贤能之士的渴望,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现实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孔明:象征智慧与谋略。
- 粮食:象征战争与生存的必需品。
- 丘阜:象征丰盈与不足的对比。
- 卧龙:象征未被施展的才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孔明屡出师,常苦粮食少。这一句主要表述了什么?
- A. 诸葛亮多次出征
- B. 诸葛亮粮草充足
- C. 诸葛亮不出征
- D. 诸葛亮战无不胜
-
“公今主边计”中的“公”指的是谁?
- A. 诸葛亮
- B. 许总卿
- C. 刘备
- D. 王之望
-
“卧龙志空大”中的“卧龙”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曹操
- B. 诸葛亮
- C. 刘备
- D. 孙权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
- 《赤壁赋》苏轼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向往,但更多的是豪情壮志,而《和许总卿》则更注重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经与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