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制帅》

时间: 2025-01-19 19:17:38

自怜麋鹿性疏顽,心在云林迹世间。

每厌尘埃驱俗驾,不辞险阻访名山。

池鱼得意时归壑,厩马长鸣暂出闲。

万仞峰头曾进步,禅机一拨透三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怜麋鹿性疏顽,
心在云林迹世间。
每厌尘埃驱俗驾,
不辞险阻访名山。
池鱼得意时归壑,
厩马长鸣暂出闲。
万仞峰头曾进步,
禅机一拨透三关。

白话文翻译

我可怜那麋鹿性格疏狂顽固,
心灵寄托在云林之间,远离世间人事。
我每每厌倦尘世的繁杂,愿意驱车前往俗世之外,
不怕艰险阻碍,去探访名山大川。
池塘中的鱼得意时总会回归深渊,
厩中的马儿在闲暇时长鸣一声。
在万仞高峰上我曾经迈步向前,
禅意一拨就能通透三关。

注释

字词注释

  • :怜爱、同情。
  • 麋鹿:一种性情疏狂的动物,象征着不羁和自由。
  • 尘埃:比喻世俗的烦扰与纷争。
  • 驱俗驾:驱车前往世俗之外。
  • 名山:著名的山峰,常用于隐逸之地。
  • 池鱼:池塘中的鱼,象征隐逸者的归隐。
  • 万仞:形容山峰的高度,表示巍峨。
  • 禅机:禅宗的智慧与启示。
  • 三关:比喻人生的障碍或重要关卡。

典故解析
“麋鹿”常用来象征逃避世俗的人,表明对自由的向往;“名山”则是隐士追求的理想之地,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厌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望,宋代诗人,生平及事迹较少为人知,但其诗作多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世俗生活的逃避。其作品多富有禅意,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之望的隐居生活中,表达了他对世俗繁杂的厌倦以及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和制帅》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诗,诗人通过麋鹿、池鱼、厩马等意象,展现了他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诗的开篇以“自怜麋鹿性疏顽”引入,表现了诗人对自身性情的认同与自我感觉的孤独。接下来的句子则展现了他对世俗的厌倦,表现出一种逃避的心态。诗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隐逸生活,诗人愿意不辞艰险去探访名山,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喧嚣的反感。

后半部分的“池鱼得意时归壑,厩马长鸣暂出闲”更是将自然与生活结合,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万仞峰头曾进步,禅机一拨透三关”则展现了诗人对禅宗的理解与感悟,表达出一种通过自我修行达到内心宁静的理想。

整首诗通过清新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对自由、自然和内心平静的追求,表现出强烈的个性与独立精神,是一首富有哲理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自怜麋鹿性疏顽:自我怜惜如麋鹿般的性格,暗示对自由与孤独的向往。
  • 心在云林迹世间:心灵寄托在云雾缭绕的森林中,远离尘世。
  • 每厌尘埃驱俗驾:每次厌倦尘世的繁杂,愿意离开俗世。
  • 不辞险阻访名山:不怕艰难险阻,去探访名山大川。
  • 池鱼得意时归壑:得意时的池塘鱼儿都会回归深渊,象征隐逸者的归隐。
  • 厩马长鸣暂出闲:厩中的马儿在闲暇时长鸣,暗示一种自由与闲适。
  • 万仞峰头曾进步:在巍峨的高峰上曾经迈步,表达对高峰的追求。
  • 禅机一拨透三关:一拨禅机就能通透人生的三关,展示了悟道的智慧。

修辞手法

  • 比喻:麋鹿、池鱼、厩马等意象比喻自由与隐逸的生活。
  • 对仗:如“池鱼得意”与“厩马长鸣”,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厩马的“鸣”赋予动物人的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追求自由、自然与内心的宁静,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人在自然中寻求自我与内心的平和,体现了深厚的哲理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麋鹿:象征自由与孤独。
  • 云林:代表理想与自然的栖息地。
  • 池鱼:隐喻隐士之归隐。
  • 名山:追求高远与卓越的象征。
  • 万仞峰:象征高峰与挑战,反映诗人的理想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自怜麋鹿性疏顽”中“怜”的意思是:
    A. 爱
    B. 同情
    C. 喜欢
    D. 忍耐

  2. 诗中提到的“名山”指的是:
    A. 有名的山
    B. 遇险的山
    C. 高山
    D. 隐士的居所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by 王维
  • 《终南山》 by 李白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中杂诗》与王之望的《和制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隐逸的追求。王维的作品更偏向于细腻的描写和内心的感受,而王之望则展现出更为直接的对世俗的反叛和对自由的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王维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