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欲去未成去,朔风鸣怒涛。
片帆洲外举,列岫雾中高。
竹屋雨沾被,纸窗寒透袍。
遥应望归艇,向夕走儿曹。
白话文翻译:
想要离去却还未能走,北风咆哮,海浪怒吼。
一只小船在洲外升起,远处的山峦被雾笼罩,高耸入云。
竹屋里雨水打湿了被褥,纸窗外寒风透进了衣袍。
遥远的地方应该能看到归来的小船,黄昏时分,孩子们在奔跑。
注释:
- 欲去:想要离开。
- 未成去:还没有离开。
- 朔风:北风,通常指冬天的寒风。
- 怒涛:激烈的海浪。
- 片帆:一只小船的帆。
- 洲外:指岛屿之外的水域。
- 列岫:排列的山峦。
- 沾被:打湿了被褥。
- 寒透袍:寒风透过衣袍。
- 遥应:远处应该。
- 望归艇:期待归来的小船。
- 走儿曹:小孩子们在奔跑。
典故解析:
诗中并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归家的思念与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这种表现手法在古代诗词中非常常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之道,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景与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春日时节,诗人可能在外游玩或旅行,面临归家的念头,结合自然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春江景色的赞美。
诗歌鉴赏:
王之道的《和子薳春江用老杜韵》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对归家情怀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欲去未成去”就引出了一种未能离去的惆怅,配以“朔风鸣怒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狂暴与内心的孤独。接着,诗人描绘了“片帆洲外举,列岫雾中高”的画面,展现出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感。竹屋、纸窗的细腻描写,则表现了居所的朴素与生活的艰辛,衬托出诗人在自然与人世间的矛盾情感。最后一句“遥应望归艇,向夕走儿曹”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与期待,孩子们的奔跑象征着对未来希望的追求。整首诗在表现个人情感的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春江的美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思乡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欲去未成去:想要离开,但还没有离开,表现出离别的无奈。
- 朔风鸣怒涛:北风呼啸,海浪咆哮,描写自然环境的狂暴。
- 片帆洲外举:小船在洲外升起,展现出诗人对远方的向往。
- 列岫雾中高:高耸的山峦在雾中,营造出神秘的氛围。
- 竹屋雨沾被:竹屋在雨中,生活的艰辛与宁静。
- 纸窗寒透袍:寒风透过纸窗,体现了寒冷的环境。
- 遥应望归艇:远处期待归来的小船,表现出思乡的情怀。
- 向夕走儿曹:孩子们在黄昏时分奔跑,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增强诗歌的意境。
- 拟人:将风、涛等自然现象赋予情感,使其更加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春江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归家情怀的思念,同时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意象分析:
- 春江:象征着生命的希望与生机。
- 北风:代表着寒冷与离别的无奈。
- 小船:象征着归家与奋斗的希望。
- 竹屋:反映出简单与朴素的生活。
- 孩子:象征着未来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朔风”指的是什么?
- A. 南风
- B. 北风
- C. 东风
- D. 西风
-
“片帆洲外举”中的“片帆”指的是什么?
- A. 一只小船的帆
- B. 一片帆布
- C. 一只鸟的翅膀
- D. 一片叶子
-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念?
- A. 自然
- B. 家乡
- C. 朋友
- D. 爱情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王之道的诗更强调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结合,而杜甫则多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两者都在描写自然的同时,传达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