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石桥》
时间: 2025-01-14 21:58: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桥龙行甲台山,
吼雷喷雪透玉关。
石梁拟伦固未易,
龙渊埒美犹良艰。
风神凛凛耸毛骨,
如在天外非人间。
昔闻今见未曾有,
游人何嗟行路难。
白话文翻译:
石桥如龙蜿蜒在甲台山上,
雷声轰鸣,雪花飞舞透过玉关。
石梁的结构本就难以拟比,
龙渊的美景仍然难以到达。
风神凛凛,令人毛骨悚然,
仿佛置身天外,不似人间。
过去听闻,今天所见从未有过,
游人何必叹息行路艰难。
注释:
- 石桥:指的是连接两岸的桥,形状如龙。
- 甲台山:山名,可能是指著名的风景区或山脉。
- 吼雷喷雪:形容雷声如吼,雪花如喷,气势磅礴。
- 石梁:指桥梁,构造复杂。
- 龙渊:指深邃的水域,通常与美景联系在一起。
- 风神凛凛:形容风势强劲,让人感到寒冷和恐惧。
- 昔闻今见:过去听说的事物,今天亲自见到。
典故解析:
- 龙:在中国文化中,龙是权力和尊贵的象征,常被用来形容气势磅礴的自然景观。
- 玉关:可能是指某个著名的山关,象征着险阻与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包恢,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游览时的感受。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游览甲台山时,受到自然景观的震撼,表达了对雄伟石桥和周围环境的感慨。
诗歌鉴赏:
《天台石桥》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诗人以石桥为中心,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甲台山的雄伟与壮丽。诗的开头用“石桥龙行”形象地描绘了石桥的蜿蜒曲折,生动地将桥与龙相联系,增添了诗的气势。
接着,诗人以“吼雷喷雪”描绘了山中气候的剧烈变化,仿佛能听到雷声和看到雪花的飞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这里的“雷”和“雪”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写,更象征着山的雄伟与险峻。
在“昔闻今见未曾有”中,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奇观的惊叹与赞美,展示了他对这里美景的独特体验。最后一句“游人何嗟行路难”则流露出对游览艰难的无奈,暗示了美丽与艰辛并存的道理,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雄伟与人类的渺小,体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石桥龙行甲台山:描写石桥蜿蜒而过,如同巨龙在山间行走。
- 吼雷喷雪透玉关:形象地描绘了雷声大作,雪花飞舞的场景,增添了气氛的紧张感。
- 石梁拟伦固未易:石桥的构造复杂,模仿自然之美并不容易。
- 龙渊埒美犹良艰:即使是美丽的龙渊,抵达也依然艰难。
- 风神凛凛耸毛骨:强烈的风让人感到恐惧,似乎置身于非人间的境地。
- 昔闻今见未曾有:过去听闻的景象,如今亲眼所见,感到无与伦比。
- 游人何嗟行路难:游人对艰难的旅途感到叹息与无奈。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石桥比作龙)、拟人(风神凛凛)、夸张(吼雷喷雪)等手法,使诗句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敬畏,同时也反映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揭示了美与艰难并存的哲理。
意象分析:
- 石桥:象征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
- 龙:象征力量与神秘。
- 雷雪:象征自然的威力与不可预测性。
- 风神:象征自然的无情与不可抗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石桥龙行”比喻什么?
- A. 石桥如龙蜿蜒
- B. 石桥是龙的化身
- C. 石桥是神灵
- D. 石桥是人造的
-
“昔闻今见未曾有”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景观的厌倦
- B. 对自然景观的赞叹
- C. 对游览的失望
- D. 对历史的怀念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包恢与王维的山水诗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包恢更侧重于壮丽景观的描写,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哲思。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山水诗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