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旴江吴守以言归二首》

时间: 2025-01-02 16:24:09

斩新政令别规模,迎刃恢恢解有余。

去就虽轻心自若,佞贤乍变事如何。

籴为民患祈从免,社植根深恶始除。

似此欲为尚何限,归欤千里竞攀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旴江吴守以言归二首
作者: 包恢

斩新政令别规模,
迎刃恢恢解有余。
去就虽轻心自若,
佞贤乍变事如何。
籴为民患祈从免,
社植根深恶始除。
似此欲为尚何限,
归欤千里竞攀车。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新政令已经实施,规模也已不再;
迎接改革的势头浩荡,问题自然能解决。
无论去留,我心自若;
谄媚之人突然改变立场,这事儿又该如何?
希望能减轻百姓的困苦,
从根本上消除积弊。
如此的期望还有多少?
归去吧,千里之外竞相追逐。

注释:

  • 斩新:实施新的政策。
  • 迎刃:比喻事情顺利解决。
  • 佞贤:谄媚的贤人,指那些迎合权贵的人。
  • :指购买粮食。
  • 社植:指社稷,国家的根基。
  • 归欤:归去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包恢,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但其诗作在当时颇具影响,风格清新,常以时政为题材,表达对社会的关注。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宋代,正值政治改革的时期,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新政的期待和对民生的关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动与诗人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新政实施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关心与期待。诗的开头指出新政令的实施,表明了改变的决心,接着通过“迎刃”一词,形象地指出了改革带来的希望。诗人对“去就”的淡然态度,表现出对政治风云变幻的超然,体现了其豁达的胸怀。然而,紧接着的“佞贤乍变事如何”则流露出诗人对权臣的警惕与失望,提醒人们在政治变革中要警惕那些迎合权势的谄媚者。

接下来,诗人转向对民生的关注,表达了希望减轻百姓疾苦的愿望,强调了改革的根本目标应是为民众谋福利。最后,诗人以“归欤千里竞攀车”的问句结尾,既是对未来的畅想,也是对现实的深思,透出一丝无奈与对理想的渴望。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既有对新政的期待,又有对人心的反思,表现出诗人深邃的思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斩新政令别规模:新政策已经实施,去除了旧的局限。
  • 迎刃恢恢解有余:改革的势头浩大,问题自然能够解决。
  • 去就虽轻心自若:无论是去是留,心中依然平静。
  • 佞贤乍变事如何:那些谄媚之人突然改变立场,事情将如何发展?
  • 籴为民患祈从免:希望能够减轻百姓的困苦。
  • 社植根深恶始除:国家的根基深厚,积弊需要从根本上铲除。
  • 似此欲为尚何限:这样的愿望还有多少呢?
  • 归欤千里竞攀车:归去吧,千里之外人们蜂拥追逐理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改革比作“迎刃”,形象生动。
  • 对仗:前后句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关注社会变革中的民生问题,表达诗人对改革的期待和对权臣谄媚的失望,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新政:象征着变化与希望。
  • 百姓:代表了改革的最终目的。
  • :象征着追求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斩新政令”指的是什么?

    • A. 旧政策的结束
    • B. 新政策的实施
    • C. 政治斗争
    • D. 民众的支持
  2. 诗中“佞贤乍变事如何”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权臣的信任
    • B. 对谄媚者的警惕
    • C. 对未来的忧虑
    • D. 对改革的支持
  3. 诗歌最后一句“归欤千里竞攀车”中的“车”象征什么?

    • A. 交通工具
    • B. 人们的理想
    • C. 经济繁荣
    • D. 传统文化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可以将包恢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两者都表现出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怀,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略有不同。杜甫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衰败的哀痛,而包恢则在新政的希望中流露出对人心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包恢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