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许当职方通判泉州》

时间: 2025-01-04 09:45:09

乳乌不远飞,乳兽不远游。

异类尚有恋,人独安所求。

许侯恰为郡,乃甘贰一州。

得以奉双亲,时物供膳羞。

竹箭水顺疾,红旗插归舟。

归舟莫苦急,睢阳多旧俦。

丞相正喜士,樽酒应为留。

清源六千里,到日鱼蟹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许当职方通判泉州
作者:梅尧臣

乳乌不远飞,乳兽不远游。
异类尚有恋,人独安所求。
许侯恰为郡,乃甘贰一州。
得以奉双亲,时物供膳羞。
竹箭水顺疾,红旗插归舟。
归舟莫苦急,睢阳多旧俦。
丞相正喜士,樽酒应为留。
清源六千里,到日鱼蟹秋。

白话文翻译

小鸟不远飞翔,野兽不远游走。
异类之间尚有依恋,人却安能够求得什么?
许侯正好担任郡职,甘愿分担一州的事务。
得以奉养双亲,供给日常所需的食品。
竹箭顺水而行,红旗插在归舟上。
归舟不必急,睢阳有许多老朋友。
丞相正喜爱有才之士,酒杯应当为你留存。
清源江流六千里,秋天到来时鱼蟹丰盈。

注释

字词注释

  • 乳乌:小鸟,指幼鸟。
  • 乳兽:幼兽,指小动物。
  • 异类:指不同种类的生物。
  • 安所求:安然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 甘贰:愿意分担。
  • 膳羞:日常食物。
  • 竹箭:用竹子做的箭,象征速度。
  • 红旗:船上的红色旗帜,标志归舟。
  • 睢阳:古地名,指睢阳,意指老朋友。
  • 丞相:指当时的高官。
  • 樽酒:酒杯,表示欢宴。
  • 清源:清澈的水源。

典故解析
“清源六千里”指的是清源江,寓意长河浩瀚,象征着一片辽阔的天地。此句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天池,宋代著名诗人,擅长于五言古诗和七言诗。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脱俗,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梅尧臣送别朋友许当职(许侯)赴泉州任职之际,表达了对朋友前程的祝福和对人世间情感的思索。

诗歌鉴赏

本诗以送别的情景为背景,通过自然界的生物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对比,引发出深刻的哲理思考。诗的开头两句通过描写小鸟和幼兽的生活,表现出它们之间的依恋,暗示了人与人之间也应有情感的牵挂。接着,许侯即将担任郡职,他甘愿为一州之事尽心尽力,体现了责任感和对家庭的孝敬。

中间几句通过描绘归舟的情景,表达归家心切的情感,亦有与朋友重聚的期待。最后两句提到丞相对士人的欣赏与酒宴的热情,进一步增强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而“清源六千里”则在诗的结尾勾勒出宽广的自然景象,象征着人生的广阔与丰盈。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情感深邃,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体现了梅尧臣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乳乌不远飞,乳兽不远游:小鸟和小兽都不会远离依附的环境,表现出自然界的亲情与依恋。
  2. 异类尚有恋,人独安所求:不同种类的生物都有恋依之情,而人类却在追求中孤独寻求。
  3. 许侯恰为郡,乃甘贰一州:许侯正好担任郡职,愿意为地方治理尽心尽力,体现了责任感。
  4. 得以奉双亲,时物供膳羞:得以侍奉双亲,日常的物质需求也不再匮乏。
  5. 竹箭水顺疾,红旗插归舟:归舟顺风而行,诗人描绘出归家的美好情景。
  6. 归舟莫苦急,睢阳多旧俦:不必急于归去,老朋友在睢阳等候。
  7. 丞相正喜士,樽酒应为留:丞相欣赏有才之士,酒宴应当为你留存。
  8. 清源六千里,到日鱼蟹秋:清源江流千里,象征着丰盈的秋季。

修辞手法
此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比如“乳乌”和“乳兽”的对比,强调了不同生物之间的情感。全诗结构对称,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亲情的珍视,反映了诗人在自然与人情之间的思考,展现了其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鸟:象征自由与生命的活力。
  • 幼兽:象征温情与依恋。
  • 归舟:象征归属与团圆。
  • 樽酒:象征欢聚与友谊。
  • 清源:象征宽广与丰盈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乳乌”和“乳兽”分别指什么?
    A. 小鸟和小兽
    B. 大鸟和大兽
    C. 花草和树木

  2. 许侯担任的是什么职务?
    A. 丞相
    B. 郡职
    C. 小官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送友人》:描写送别友人的离愁。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达送别时的情感。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送许当职方通判泉州》与杜甫的《送友人》都表现了送别时的情感,但梅的诗更注重自然意象与人生哲理的结合,而杜甫则更强调情感的直接表达与友谊的深厚。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梅尧臣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