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得沙苑榲桲戏酬
蒺藜已枯天马归,
嫩蜡笼黄霜冒干。
不比江南楂柚酸,
橐驼载与吴人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沙苑的榲桲(沙棘),在诗中,蒺藜已经枯萎,天马也已归来;嫩蜡笼的榲桲在黄霜中冒出头来。与江南的酸楂和柚子相比,这里的榲桲酸味更浓,像是骆驼载着它与吴地的人们一同欣赏。
注释:
- 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通常指的是某种野生的荆棘。
- 天马归:天马是传说中的神兽,归来暗示着时节的变迁。
- 嫩蜡笼:嫩的蜡笼指的是刚长出的榲桲果实,蜡笼形状像小灯笼。
- 黄霜:指秋天的霜,预示着天气转凉。
- 橐驼:即骆驼,通常用来运载货物,体现了诗中流动的场景。
- 吴人:指古代吴地的人,代表江南地区的居民。
典故解析:
- 江南楂柚:楂和柚子是江南地区常见的水果,象征着南方的丰饶与美味。
- 骆驼:在古代,骆驼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往往与西域和贸易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香山居士,宋代诗人,擅长五言诗和七言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注重描写大自然的景色和生活的细节,常表现出对乡土和人情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变革与经济繁荣的背景下,诗人借榲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得沙苑榲桲戏酬》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沙苑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乡土的眷恋。诗的开头“蒺藜已枯天马归”描绘了时节的变化,蒺藜的枯萎象征着秋冬的来临,而“天马归”则暗示着一种归属感和怀旧情绪的涌动。接下来的“嫩蜡笼黄霜冒干”更是将榲桲的生机与季节的寒意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生命的顽强与脆弱。诗人在最后两句通过与江南的酸楂和柚子的比较,表现了沙苑的独特风味,以及骆驼载着榲桲与吴人共享这一美味的场景,展现了人们对美食和自然的热爱。整首诗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蒺藜已枯天马归:描绘了秋冬时节的自然景象,蒺藜枯萎,天马象征着归来的生机。
- 嫩蜡笼黄霜冒干:表现出榲桲在霜冻中的坚韧,象征着生命的顽强。
- 不比江南楂柚酸:通过对比,突显沙苑榲桲的独特风味,表现出诗人对地方特色的珍视。
- 橐驼载与吴人看: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骆驼的出现暗示着贸易与交流的繁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榲桲比作蜡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其外形。
- 对仗:诗中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故乡的思念,通过描绘榲桲的生长与风味,表达了对生活的热情与对人情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蒺藜: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奈。
- 榲桲: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代表着自然的馈赠。
- 骆驼:象征着交流与繁荣,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蒺藜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顽强
- B. 生命的脆弱
- C. 自然的美丽
- D. 人与人的联系
-
“嫩蜡笼”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种水果
- C. 一种器皿
- D. 一种小动物
-
诗中提到的“吴人”指的是哪个地区的人?
- A. 北方人
- B. 江南人
- C. 西域人
- D. 南海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梅尧臣《得沙苑榲桲戏酬》与杜甫《月夜忆舍弟》: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但梅尧臣更侧重于对地方特色的描绘,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解析》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