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时间: 2025-01-04 07:52:00

春心莫共花争发。

花开不管连环缺。

梦断小楼空。

杜鹃啼晓红。

眼看连理树。

纤手移筝柱。

调遍错成声。

无人知此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
作者: 翁元龙 〔宋代〕

春心莫共花争发。
花开不管连环缺。
梦断小楼空。
杜鹃啼晓红。
眼看连理树。
纤手移筝柱。
调遍错成声。
无人知此情。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春天的心情不要和花儿争着开放。花儿盛开时也不在意连环的缺口。梦在小楼中断了,杜鹃在清晨啼叫着红色的花。眼看着连理的树,纤细的手轻轻移开筝的柱子。调弦的声响错落而出,却无人知晓我的这份情感。


注释:

字词注释:

  1. 春心: 春天的心情,代表对春天的渴望和情感。
  2. 莫共: 不要一起。
  3. 花争发: 花儿争相开放。
  4. 连环缺: 形容花朵的缺憾,连环的缺口。
  5. 梦断: 梦境断裂,表示梦境的结束。
  6. 小楼: 指一个小房子,通常是思念之地。
  7. 杜鹃: 一种鸟,啼叫声常与春天相关。
  8. 连理树: 比喻情意深厚的人。
  9. 纤手: 细腻的手。
  10. 移筝柱: 指弹奏古筝时的动作。
  11. 调遍: 调整音调。
  12. 错成声: 声音调错了。
  13. 无人知此情: 没有人知道我此刻的情感。

典故解析:

  • 杜鹃啼: 杜鹃鸟在古代文学中常被赋予忧伤的情感,寓意着思念与离别。
  • 连理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连理树象征着坚贞的爱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翁元龙(约生于宋代),字廷璋,号澹庵,江苏常熟人,南宋时期著名诗人,以词见长,风格清新婉约,常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的融合。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春天,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感慨和对爱情的思考,充满了对梦境与现实交错的迷惘以及对情感孤独的探讨。


诗歌鉴赏:

翁元龙的《菩萨蛮》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春天的心情与对爱情的思考。诗的开头“春心莫共花争发”直接点出春天的情感,诗人希望心中的情感不与花儿的开放争辉。接着,诗人用“梦断小楼空”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失落,似乎在诉说一个破碎的梦与无奈的现实。

“杜鹃啼晓红”则增添了一种悲怆的色彩,杜鹃鸟的啼叫让人联想到离别与思念。这种情绪在后面的“眼看连理树”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连理树象征着深厚的情感,诗人此刻的孤独与对爱的渴望形成鲜明对比。

“纤手移筝柱”描绘了弹奏古筝的细腻动作,暗示着内心情感的细腻与复杂,但“无人知此情”又让人感到一种无奈与孤独,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个体内心的孤独,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心莫共花争发: 表达春天的情感不应与花儿的盛开争抢光彩。
  2. 花开不管连环缺: 花开时不在意自身的缺憾,暗喻人生的无奈。
  3. 梦断小楼空: 在小楼中的梦已经破碎,象征着失落和孤独。
  4. 杜鹃啼晓红: 杜鹃鸟在清晨的啼叫,增添了一种忧伤的气氛。
  5. 眼看连理树: 连理树象征着深厚的情感,反映出对爱情的渴望。
  6. 纤手移筝柱: 弹奏古筝的动作,展现出对音乐与情感的追求。
  7. 调遍错成声: 调弦时出错的声音,暗示内心情感的错乱。
  8. 无人知此情: 最后一句表达了孤独,感情无人知晓。

修辞手法:

  • 比喻: “连理树”比喻深厚的情感。
  • 拟人: 杜鹃鸟的啼叫赋予了情感色彩。
  • 对仗: 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无奈,体现了人内心的孤独与情感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春心: 代表新生与希望。
  2. : 象征爱情的美好与脆弱。
  3. 杜鹃: 代表思念与忧伤。
  4. 小楼: 象征内心的隐秘与孤独。
  5. 连理树: 象征深厚的爱情。
  6. : 代表音乐与情感的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春心莫共花争发”的意思是: A. 春天的心情要和花一起开放
    B. 春天的心情不要与花争着开放
    C. 春天的心情与花无关

  2. “梦断小楼空”中“小楼”代表什么? A. 一座房子
    B. 诗人的内心
    C. 诗人梦中的地方

  3. “无人知此情”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与无奈
    C. 自豪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清照《如梦令》: 表达对爱情的思念与无奈。
  2. 晏殊《浣溪沙》: 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

诗词对比:
对比翁元龙的《菩萨蛮》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爱情的思考,但翁元龙更注重春天的意象与孤独感,而李清照则更多地展现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哀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词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古诗词阅读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