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时间: 2025-01-04 08:38:46

雕堂从昔有恶客,酒尽不去仍复索。

欲留歌舞尽客意,风雨和更作三厄。

佳辰难得客更难,我穷无酒为君欢。

只欲泥行过白下,万一帘疏见一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雕堂从昔有恶客,
酒尽不去仍复索。
欲留歌舞尽客意,
风雨和更作三厄。
佳辰难得客更难,
我穷无酒为君欢。
只欲泥行过白下,
万一帘疏见一斑。


白话文翻译:

在雕刻华丽的堂屋里,从前就有不速之客,
酒喝完了,他们却依旧不肯离去。
我想通过歌舞来满足客人的心意,
然而风雨交加,更加增添了我的困扰。
这样的美好时光难得,客人却更难得,
我身无酒水,无法为你们欢庆。
我只想踏着泥水经过白下,
万一能透过帘子看到一丝欢乐的影子。


注释:

  • 雕堂:雕刻精美的厅堂,象征奢华和富贵。
  • 恶客:不请自来的客人,指那些让人感到厌烦的人。
  • 酒尽不去:酒喝完了,他们却不走,表示客人留连不去。
  • 歌舞尽客意:想通过歌舞来取悦客人。
  • 三厄:指三种困扰,风、雨和客人不走。
  • 佳辰:美好的时光,通常指节庆或难得的相聚时刻。
  • 泥行过白下:白下是地名,泥行意味着艰难的行走,象征诗人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师道,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清新细腻的诗风著称。其诗常表现对时事的关注,感情细腻,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九月九日重阳节,正值秋季,诗人可能邀请了朋友共度佳节,但因客人不离,酒水用尽,感到困扰。这反映了诗人在社交场合中的无奈与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九日》通过描绘诗人与不速之客的相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欢聚的渴望与现实中的无奈。开头“雕堂从昔有恶客”,直接点明了诗人的不快,诗人在这里并没有选择隐晦的词语,而是直言不讳,表现出一种对客人不满的情绪。紧接着“酒尽不去仍复索”,将场景进一步推向高潮,诗人所处的环境不仅是奢华的堂屋,还有酒宴的欢愉,但这种欢愉却因客人没有离去而被破坏。

诗中“欲留歌舞尽客意”,表现了诗人想要通过歌舞来取悦客人的愿望,但随之而来的“风雨和更作三厄”,却将这种美好的愿望击得粉碎。诗人在这里用“风雨”作为象征,暗示着外界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的无奈。最后两句“只欲泥行过白下,万一帘疏见一斑”,表达了诗人渴望逃离这一场合的心情,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即使是泥泞的路途,也希望能看到一点点欢愉的迹象。

整首诗的情感真挚,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同身受,同时也通过细节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雕堂从昔有恶客:描绘了一个奢华的环境,却因不速之客的到来而显得烦扰。
  2. 酒尽不去仍复索:表达了客人不愿离去的强烈,反映了聚会的沉闷氛围。
  3. 欲留歌舞尽客意:诗人希望通过歌舞来满足客人的需求,但这也是一种无奈的尝试。
  4. 风雨和更作三厄:外界的风雨不仅象征天气的恶劣,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苦闷。
  5. 佳辰难得客更难:强调了美好时光的珍贵,然而客人却让这时光变得更加难得。
  6. 我穷无酒为君欢:自嘲的表现,表达了没有酒水却仍想为客人欢庆的心情。
  7. 只欲泥行过白下:表达了诗人想要逃避这一场合,踏上泥泞的路途。
  8. 万一帘疏见一斑:希望在逃避中能看到一丝欢乐,反映了内心的渴望。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泥行”象征艰难的处境)、对仗(如“酒尽不去仍复索,与“欲留歌舞尽客意”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表现了诗人对社交交往的反思与对欢聚的期待。


意象分析:

  • 雕堂:象征奢华与繁华,反映出诗人生活的环境。
  • 恶客:代表着不速之客,体现了社交中的烦恼。
  • :象征着欢聚与庆祝,酒尽则意味着聚会的结束。
  • 风雨:象征着困扰与不顺,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冲突。
  • 白下:地名,象征着对逃避与寻找欢乐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雕堂”的含义是? A. 豪华的堂屋
    B. 简陋的房屋
    C. 酒馆

  2. 诗人在诗中想通过什么来满足客人的需求? A. 酒
    B. 歌舞
    C. 食物

  3. 诗人感到困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酒水不足
    B. 客人不离
    C. 天气不好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也反映了对团聚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表现出深厚的感情。
  • 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音乐的表达,展示了在聚会中的孤独与思考,具有共通的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