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隐者》

时间: 2025-01-06 21:59:40

袁三柳大刘廿八,长到先生卜肆边。

便拜逸妻为嫂氏,更沽村酒作家筵。

山公马在何须尔,林屋丹成亦偶然。

独此老身无藉赖,为他人掷挂爻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隐者
袁三柳大刘廿八,
长到先生卜肆边。
便拜逸妻为嫂氏,
更沽村酒作家筵。
山公马在何须尔,
林屋丹成亦偶然。
独此老身无藉赖,
为他人掷挂爻钱。

白话文翻译:

赠隐者
袁三柳大刘二十八岁,
经常在先生的卜肆旁边。
于是拜访逸妻,把她当作嫂子,
又在村里买酒设家宴。
山公的马又何必去问你,
林中的屋子偶然间也成了丹房。
独有我这老身无所依赖,
为他人却在占卜中掷钱卦。

注释:

  • 袁三柳: 人名,可能是当时的一个隐者或朋友。
  • 卜肆: 卜卦的地方,古人进行占卜的场所。
  • 逸妻: 隐士的妻子,指一位品德高尚的女性。
  • 嫂氏: 指称呼他人为嫂子,表示一种亲密的关系。
  • 沽村酒: 在村子里购买酒,设宴招待朋友。
  • 山公: 可能指隐居山林的高人。
  • 丹成: 比喻修炼成功,成为道士。
  • 藉赖: 依靠,依赖。
  • 掷挂爻钱: 指用来占卜的行为,掷钱得到卦象。

典故解析:

本诗中涉及的典故主要与隐士文化有关,隐士在古代社会中常常被视为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人物。诗中提到的卜肆和山公,均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高人隐士的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文璞,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闻名。其作品常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周文璞在与友人相聚时所作,表达了对隐者生活的赞美,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思考。诗中透露出一种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赠隐者》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思考。诗的开头以袁三柳大刘的年龄和位置引入,强调了隐士的生活状态。通过对逸妻的拜访与酒宴的设立,诗人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隐者生活图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自然的和谐。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山公马在何须尔”表达了对世俗事务的淡然态度,似乎在说隐者的生活无需在意外界的纷扰。而“林屋丹成亦偶然”则是对隐者修炼成功的随性理解,隐士的成就往往是机缘的结果,而非刻意追求的。

最后两句“独此老身无藉赖,为他人掷挂爻钱”,则透露出一种孤独无依的感慨,诗人似乎感到自己在这一切中无所依靠,为他人占卜而感到无奈。这一情感的转变让整首诗在和谐中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反映出隐者生活的复杂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袁三柳大刘廿八: 介绍了隐者的身份和年纪,设定了诗的背景。
  2. 长到先生卜肆边: 说明隐者常在卜卦的地方,暗示其生活方式。
  3. 便拜逸妻为嫂氏: 表达了对隐者妻子的敬重,展现人际关系。
  4. 更沽村酒作家筵: 体现了隐者生活的简单与朴实。
  5. 山公马在何须尔: 表达对世俗追求的超然与无所谓。
  6. 林屋丹成亦偶然: 隐士的成功与机缘,强调自然与随性。
  7. 独此老身无藉赖: 诗人感到孤独,表达内心的无奈。
  8. 为他人掷挂爻钱: 反映出对生存状态的思考与困惑。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展现出对仗工整的特点,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 比喻: 用隐士的生活比喻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状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隐者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然、亲密人际关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困惑,反映了对隐士生活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隐者: 象征着超脱、宁静的生活。
  • : 代表社交与人际关系的纽带。
  • 山公: 体现了对高人、道德典范的向往。
  • 卦象: 反映命运的无常与人生的迷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周文璞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袁三柳大刘廿八”中提到的“廿八”指的是?
    A. 年龄
    B. 生日
    C. 出生地
    D. 学历

  3. 诗中提到的“山公”指代的是?
    A. 一位隐士
    B. 一位官员
    C. 诗人自己
    D. 一位商人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 by 陶渊明:表达隐逸生活的理想与追求。
  • 《山中问答》 by 王维: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对比:

  • 周文璞的《赠隐者》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均反映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周文璞更强调人际关系的复杂与内心的挣扎,而陶渊明则表现出一种理想化的田园生活,更为宁静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周文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