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春雪小醉)》

时间: 2025-01-06 05:07:25

门外东风糁玉尘。

曲房花气蔼,博山春。

小槽珠滴桂椒芬。

梅蕊绽,谁共醉中闻。

睡起静无人。

曲屏横远翠,锦为邻。

十年旧事梦如新。

红蕤枕,犹暖楚峰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重山(春雪小醉)

门外东风糁玉尘。
曲房花气蔼,博山春。
小槽珠滴桂椒芬。
梅蕊绽,谁共醉中闻。
睡起静无人。
曲屏横远翠,锦为邻。
十年旧事梦如新。
红蕤枕,犹暖楚峰云。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东风轻轻拂来,带着玉尘。
房间内花香四溢,正是博山的春天。
小槽里珠儿滴落,散发出桂椒的芬芳。
梅花的花蕊绽放,谁在醉梦中与我同闻?
醒来时静默无人。
曲屏远处的翠色,锦缎似的相邻。
十年的旧事如梦般新鲜。
红色的蕤蕤花枕,依旧温暖如楚山的云。

注释

  • 东风:春天的风,象征温暖与新生。
  • :意为轻轻拂拭、扫去。
  • 玉尘:比喻洁白如玉的细腻灰尘。
  • 博山:指博山的地方,常用来指代花草繁盛的地方。
  • 小槽:指盛水的小槽,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气息。
  • 桂椒:一种香料,象征春天的芳香。
  • 红蕤:指红色的花朵,带有温暖的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字子美,号山人,宋代词人,生于南宋初期。毛滂以其清丽婉约的词风,广受推崇。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细腻观察,以及对情感的深刻体悟。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春季,正值梅花绽放之时。诗人在这个时节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抒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小重山(春雪小醉)》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词作,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开篇便以“门外东风糁玉尘”引入,东风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带来了生机与希望。接着,诗人描绘了房间内花香四溢的景象,表现出春天的繁华。

“小槽珠滴桂椒芬”一句,通过细致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温暖的氛围,桂椒的芬芳与梅花的绽放相得益彰,展现了春天的美丽。这种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也置身于这春意盎然的环境中,感受到那份生机与活力。

后半部分则转向情感的回忆,诗人“睡起静无人”的孤独感与“十年旧事梦如新”的感慨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整首词在描绘春天美景的同时,也潜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使得诗歌在美丽中透出一丝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门外东风糁玉尘:春风轻轻吹拂,带来洁白的尘埃,象征春天的气息。
  2. 曲房花气蔼,博山春:房间里弥漫着花香,春天的气息让人感到温暖。
  3. 小槽珠滴桂椒芬:小槽里的水珠滴落,散发着桂椒的芳香,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气息。
  4. 梅蕊绽,谁共醉中闻:梅花绽放,诗人希望有人能与自己共享这醉人的香气。
  5. 睡起静无人:醒来时周围静悄悄的,感到一丝孤独。
  6. 曲屏横远翠,锦为邻:远方的翠色与锦缎般的景色相邻,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7. 十年旧事梦如新:回忆起十年前的旧事,仿佛依然历历在目。
  8. 红蕤枕,犹暖楚峰云:红色的花枕依旧温暖,像楚山的云彩一样,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风比作“玉尘”,营造了温暖与洁净的意象。
  • 拟人:梅花绽放似在邀请他人一同分享芬芳。
  • 对仗:如“曲屏横远翠,锦为邻”,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情感的回忆,表现了对春天的热爱与对往事的怀念。诗人在春日的美景中,感受到了一种温暖与孤独的交织,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美好的回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着温暖的到来与新生。
  • 花香:代表着春天的繁荣与美好。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纯洁,代表着诗人的情感寄托。
  • 旧事:代表着对过去的回忆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什么? A. 夏天
    B. 春天
    C. 秋天
    D. 冬天

  2. “十年旧事梦如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忘却
    B. 怀念
    C. 悲伤
    D. 快乐

  3.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达春天的美好? A. 雪花
    B. 梅花与花香
    C. 秋叶
    D. 冰川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 秦观《鹊桥仙》

诗词对比

毛滂《小重山(春雪小醉)》与李清照《如梦令》的对比
两首词都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毛滂的词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温暖,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了对过往的思念,情感上更为细腻与柔和。两者在意象上都有春花与梦境的结合,展现了词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文学的审美与情感》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