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短桥斜路入松林,何止能销利欲心。
眼悟一真清净色,耳通千古泰和音。
尺量梢影邀僧记,竹护根茎恐鹤侵。
莫讶塼炉多宿火,春晴犹似处云深。
白话文翻译:
小桥斜斜的道路通向松林,这里不仅能消除贪欲的心态。
眼睛领悟到一种真正的清净之色,耳朵听到千古以来的和谐之音。
用尺子量量树影,邀请僧人留下记忆,
竹子保护着根茎,怜惜着不让鹤子来侵扰。
不要惊讶砖炉里积蓄着多年的火焰,
在春日的晴空下,依然像是在云深处。
注释:
- 短桥:指小桥,象征通往幽静之地的路径。
- 松林:常用来象征宁静、清雅的环境。
- 销利欲心:消除贪婪与欲望的心态。
- 清净色:指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 泰和音:指和谐、安定的声音,可能指佛教的教义或自然的声音。
- 尺量:用尺子量度,象征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 鹤侵:鹤常被视为高洁的象征,但这里暗示其可能对竹子造成的威胁。
- 塼炉:砖制的炉子,象征过往的经历与积累的智慧。
- 云深:隐喻幽静、深邃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镃(生卒年不详),字君则,号青松,宋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士人追求隐逸、崇尚自然的风潮。诗人可能在某次游历中,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清明,因而写下此诗,以表达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苍寒堂》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平静和超脱世俗的追求。诗的开头以“短桥斜路入松林”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幽静的环境,松林的意象不仅美丽,还象征着清净与宁静,令贪欲和繁杂的心绪得以消散。接着,诗人强调眼和耳的感受,表明通过观察自然,能够领悟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清净与和谐,展现了内心的觉悟。
后两句则以细致的描写,表现出对自然的珍惜与保护,特别是对竹子的呵护,隐含着对高洁人生的向往。结尾以“莫讶塼炉多宿火”提醒人们,虽然岁月流逝,但经历与智慧的积累是永恒的,春日的晴空犹如云深,寓意着一种深刻的哲理:即使在繁华的表象下,内心的宁静与智慧依然是最宝贵的。
整首诗在意境上流畅自然,情感深邃,给人以思考与心灵的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短桥斜路入松林:描绘一条小桥通向松林,设置了诗的自然背景。
- 何止能销利欲心:不仅能消除贪欲,更能达到内心的清静。
- 眼悟一真清净色:通过观察,领悟到真实的宁静。
- 耳通千古泰和音:耳朵听到千古以来的和谐之声,感知自然的韵律。
- 尺量梢影邀僧记:用尺子量量树影,象征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 竹护根茎恐鹤侵:竹子生长得好,害怕鹤来侵袭,体现对自然的珍惜。
- 莫讶塼炉多宿火:不必惊讶炉中有火,象征着积累的智慧。
- 春晴犹似处云深:春天的晴天让人感觉像在云深处,隐含了宁静深邃的心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心境相结合,便于读者理解。
- 对仗:如“眼悟”与“耳通”,增强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意象表现内心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传达出一种超然、清净的心境,反映了诗人对物欲的反思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林:象征宁静与自然,代表超脱世俗的理想。
- 清净色:内心的宁静,意味着对世俗欲望的超越。
- 鹤:象征高洁与自然的威胁,亦可视为一种隐喻。
- 塼炉:象征经历与智慧的积累,代表时间的沉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短桥斜路入松林,表达了什么意境?
- A. 生活的繁忙
- B. 寻找内心的宁静
- C. 对金钱的追求
-
“耳通千古泰和音”中的“泰和音”意指:
- A. 和谐的音乐
- B. 清净的声音
- C. 传统的乐器
-
“莫讶塼炉多宿火”中的“宿火”象征了什么?
- A. 过去的经验与智慧
- B. 新的开始
- C. 繁华的生活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张镃的《苍寒堂》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但张镃的诗更加强调了对世俗的反思,而王维则更多地描绘了秋天的宁静与美好。
参考资料:
- 《宋诗选辑》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情感与意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