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萧然日月岸纶巾,春满幽园肯倦行。一事尚须烦造物,看松微雨看梅晴。
白话文翻译:
在宁静的日月交替中,身着纶巾,春天已在幽静的园子里充满生机,难得懒惰地闲逛。然而,世间的事物仍需烦恼于造物之中,细雨中的松树与晴天中的梅花,都值得我去细细观察。
注释:
- 萧然:形容环境的宁静,意指空旷清幽。
- 岸:这里可理解为河岸或边缘,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 纶巾:古代士人的头巾,象征文人的气质。
- 春满幽园:春天已在幽静的园子中绽放,生机勃勃。
- 肯倦行:愿意懒惰地走动,表达一种闲适的心态。
- 烦造物:对自然的创造或事物的变化感到烦恼。
- 看松微雨:在细雨中观察松树。
- 看梅晴:在晴天中观察梅花。
典故解析:
- 日月岸:象征时间的流逝,既有日月交替的哲理,也体现了自然的变迁。
-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梅花象征着高洁与坚韧,常常与春天的气息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字子恭,号汀洲,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常以梅、松为题材,表现其高洁的情操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春天,正值梅花盛开之时,诗人漫步于幽静的园中,感受到春日的气息,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萧然的氛围与日月的流转,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画面。诗人身着纶巾,象征着身为文人的他,内心却并不因世事而烦恼。他在春日的幽园中闲逛,表现出一种淡然的态度。虽然一切都在变化,但诗人却愿意细细品味生活的点滴。他对松树在细雨中的静谧与梅花在晴天中的绚烂形成对比,表现出他对自然界中美的欣赏与珍惜。整首诗流露出一种闲适、淡泊的生活哲学,使人感受到诗人心中对自然的深切热爱与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萧然日月岸纶巾:诗人描绘了宁静的环境,表明自己的身份与气质。
- 春满幽园肯倦行:描绘春天的美丽,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
- 一事尚须烦造物:即便如此,生活中依然有烦恼,反映出人生的无奈。
- 看松微雨看梅晴:通过观察自然,表现出对生命细节的关注与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看松微雨”和“看梅晴”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隐喻: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相结合,暗示生活的复杂性与美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在浮躁世间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规律。
- 春:象征生机与希望。
- 松:象征坚韧与高洁。
- 梅:象征高雅与品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萧然”主要描述了什么样的环境?
- A. 热闹
- B. 宁静
- C. 复杂
-
“春满幽园”中的“幽园”指的是什么?
- A. 繁华的市区
- B. 安静的花园
- C. 开阔的草原
-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
- A. 忽视
- B. 细腻观察
- C. 过于忧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王安石的《梅花》同样表现出对梅花的赞美,传达出高洁品质的情感。
- 《春日》:杜甫的《春日》描绘春天的美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张镃与王安石的梅花诗:两者都表现了对梅花的赞美,但张镃更注重自然的细致观察,而王安石则更强调梅花的象征意义。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