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极目亭望西山)》
时间: 2025-01-17 10:10: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极目亭望西山)
作者:叶梦得
翻翻翠叶梧桐老。
雨后凉生早。
葛巾藜杖正关情。
莫遣繁蝉容易作秋声。
遥空不尽青天去。
一抹残霞暮。
病余无力厌跻攀。
为寄曲阑幽意到西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极目亭远望西山时的感受。他看到苍翠的梧桐树上叶子纷纷飘落,感觉到雨后带来的早凉。诗人手持葛巾和藜杖,心中充满了情感,因此希望不要让繁蝉轻易地发出秋天的声音。远处的天空一片湛蓝,渐渐地落下的夕阳留下了一抹残霞。诗人感到身体无力,无法再攀登,因此把内心的幽思寄托在西山之上。
注释
- 翠叶:形容梧桐树的绿叶。
- 梧桐:一种树木,常用来象征高雅和清幽。
- 葛巾:用葛布做的头巾,古时文人常用,象征清雅和淡泊。
- 藜杖:用藜草制成的拐杖,表示诗人扶杖而行,体现了年老体弱。
- 繁蝉:指大量的蝉鸣,通常是夏季的标志,但此处暗示秋天的来临。
- 曲阑:一种曲折的围栏,常用于庭院。
- 幽意: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梦得(1070年-1139年),字惟道,号山樵,南宋初年著名词人、诗人。叶梦得曾任高官,性格清高,崇尚自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的时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抒发内心的孤独与忧伤,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叶梦得的《虞美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渗透着芬芳迷人的诗意。诗中通过对梧桐树和蝉鸣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情绪。开头的“翻翻翠叶梧桐老”引人入胜,立即带给读者一种秋意渐浓的感觉,暗示着时间的流逝。雨后的凉意和湿润的空气使得景色更加清新,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孤寂与思考。
“葛巾藜杖正关情”一句,展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手持藜杖的画面让人感到诗人年事已高,身体无力,情感逐渐倾向于对过去的追忆和对自然的眷恋。诗人希望这一季节的蝉鸣不要轻易转为凋零的秋声,反映了他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后半部分的“遥空不尽青天去”描绘了无尽的蓝天,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远大。最终,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西山之上,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翻翻翠叶梧桐老:描绘梧桐树叶在秋风中飘落,象征时间流逝。
- 雨后凉生早:雨后气温下降,突显自然的变化。
- 葛巾藜杖正关情:通过佩戴葛巾和手持藜杖,表现诗人的孤寂与情感深邃。
- 莫遣繁蝉容易作秋声:希望蝉鸣不要轻易转向秋季的沉寂,寓意对生命的珍惜。
- 遥空不尽青天去:描绘辽阔的天空,象征理想与追求的无限。
- 一抹残霞暮:夕阳西下,残霞映照,衬托出诗人的惆怅。
- 病余无力厌跻攀:身体虚弱,无法再攀登高处,反映诗人的无奈。
- 为寄曲阑幽意到西山:把内心的思绪寄托在西山,表达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 拟人:使自然景象具有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在字句结构上形成呼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的思考,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孤独与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思。诗人在自然中寻找寄托,展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叶:象征生命的活力与青春。
- 梧桐:高洁与孤独的象征。
- 葛巾与藜杖:代表诗人的身份与处境。
- 繁蝉:引发对夏季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青天与残霞: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表达内心的矛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树木是什么? A. 松树
B. 梧桐
C. 柳树 -
诗人希望蝉鸣转变为什么声音? A. 春声
B. 夏声
C. 秋声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自然
B. 西山
C. 城市
答案:1-B;2-C;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苏轼的《水调歌头》:展现了对理想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强调个人的豪迈与激情。
- 王维《山居秋暝》:虽然同样描绘自然,但更注重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对宋代词作的全面总结。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对古典诗词的深入分析与解读。
- 《叶梦得诗文集》:收录叶梦得的全部诗作,提供更多背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