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春宫/高阳台 其二》
时间: 2025-01-06 13:21: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庆春宫/高阳台 其二
作者: 吴文英 〔宋代〕
残叶翻浓,馀香栖苦,障风怨动秋声。
云影摇寒,波尘销腻,翠房人去深扃。
昼成凄黯,雁飞过垂杨转青。
阑干横暮,酥印痕香,玉腕谁凭。
菱花乍失娉婷。
别岸围红,千艳倾城。
重洗清杯,同追深夜,豆花寒落愁灯。
近欢成梦,断云隔巫山几层。
偷相怜处,熏尽金篝,销瘦云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凄凉景象,残叶翻飞,香气缭绕,似乎在诉说着对秋风的怨恨。寒云在空中摇曳,波间的尘埃也渐渐消散,翠绿的房子里,情人已经深锁门扉,令人感到孤寂。白昼变得黯淡,孤雁飞过垂杨,杨柳的影子映衬着淡淡的青色。黄昏时分,栏杆上留下了香气的印记,谁能依靠那玉腕呢?菱花般的美人儿,突然失去了她的妩媚。对岸的红色花朵围绕,千姿百态,倾城之美。倒满清酒,与友人共追逐深夜的欢愉,豆花寒落在愁苦的烛光下。近来的欢愉如梦一般,云层隔着巫山有几重。偷偷相怜的地方,金色的篝火熏尽了一切,留下的是瘦弱的云英花。
注释
- 残叶翻浓:残留的树叶翻飞而落,颜色渐深,象征秋天的到来。
- 馀香栖苦:余留的香气萦绕,让人感到苦闷。
- 障风怨动秋声:秋风吹动,发出怨恨的声音。
- 翠房人去深扃:绿色的房子里,情人已经深锁门扉,表示离别的孤寂。
- 菱花乍失娉婷:形容美人的姿态如菱花般美丽,却突然失去了她的妩媚。
- 千艳倾城:形容花朵的美丽,如倾城之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 1090—1155),字文英,号小山,宋代词人,以其词风清丽婉约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常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吴文英的词作深受当时文人追捧,后世亦有很高的评价。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借用秋天的意象来表达对时光流逝和人事无常的感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诗歌鉴赏
吴文英的《庆春宫/高阳台 其二》是一首意蕴深远的词作,透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落寞与思念的愁苦。全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了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开头几句“残叶翻浓,馀香栖苦”,使用了生动的意象,传达出秋天的萧瑟之感,仿佛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感伤的氛围中。随着诗句的推进,情感愈发浓烈,“翠房人去深扃”一句,深锁的房门仿佛象征着内心的封闭与失落。
而“千艳倾城”则展现出一种对繁华的回忆,似乎在对比已逝的美好与现实的孤寂。接下来的“重洗清杯,同追深夜”,则引入了对欢愉的追忆,暗示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珍贵与短暂。诗的最后几句“偷相怜处,熏尽金篝,销瘦云英”,通过隐晦的表达,展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惋惜与对未来的无奈。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残叶翻浓:描绘秋天的景象,树叶残存却已开始变色,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馀香栖苦:余留的香气让人感到忧伤,暗示着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 障风怨动秋声:秋风的吹动似乎在诉说着怨恨,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 云影摇寒,波尘销腻:寒云在移动,水面上波尘消散,表现出一种清冷的感觉。
- 翠房人去深扃:意象中的翠房象征着美好的记忆,而深锁的门则代表着孤独与封闭。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菱花乍失娉婷”,将美人比作菱花,生动形象。
- 拟人:如“障风怨动秋声”,赋予自然以人类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词的句式多有对仗,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往事的追忆。通过秋天的意象,诗人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人事无常的无奈,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天:象征着凋零与失落,反映出人生的无常。
- 残叶:指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消逝。
- 翠房:象征着美好的爱情与回忆,但又是锁闭的状态,暗示失去。
- 雁:孤雁飞过,象征着离别和思念。
- 金篝:篝火依旧在燃烧,象征着对过往温暖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
A. 李清照
B. 苏轼
C. 吴文英
D. 陆游 -
“残叶翻浓”中的“翻浓”意指?
A. 颜色变浅
B. 颜色加深
C. 叶子掉落
D. 叶子长新 -
诗中提到的“翠房”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色
B. 美好的爱情
C. 生活的枯燥
D. 友谊的深厚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了女性的思念与孤独。
-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
诗词对比
- 吴文英 vs. 李清照:两位诗人在描写离别与思念时,吴文英更倾向于使用自然意象来渲染情感,而李清照则多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展现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吴文英研究》
- 《宋代词人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