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送从事归荥阳》
时间: 2025-01-04 11:27: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鲁中送从事归荥阳
作者:韩翃 〔唐代〕
故园衰草带荥波,
岁晚知如君思何。
轻橐归时鲁缟薄,
寒衣缝处郑绵多。
万人都督鸣骝送,
百里邦君枉骑过。
累路尽逢知己在,
曾无对酒不高歌。
白话文翻译
在故乡的衰草上,荥波的水波荡漾,
年末时节,不知你心中思念的是什么。
轻便的包袱里,鲁地的衣衫薄弱,
寒衣缝制的地方,郑地的绵布较多。
成千上万的人都来送别,奔腾的骏马鸣叫,
百里之遥的地方,君王白白骑马路过。
在漫长的旅程中,遇见了知己,
曾几何时,和朋友对饮时总是高歌。
注释
- 荥波:荥阳的水波,指故乡的江河。
- 轻橐:轻便的包袱或行李。
- 鲁缟薄:鲁地制作的薄衣,意指寒冷季节的衣物。
- 寒衣:冬衣,指寒冷时节穿的衣服。
- 郑绵:指郑地的绵布,形容温暖的衣物。
- 万人都督:指众人都来送别的情景。
- 鸣骝:骏马鸣叫,形容气氛热烈。
- 邦君:指地方的君主。
- 累路:漫长的道路,指旅途遥远。
- 知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或知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翃(约公元730年-790年),字季才,唐代诗人,官至中书舍人,与王维、孟浩然等人齐名,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送别友人时,借景抒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及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诗中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人际关系的温暖。
诗歌鉴赏
韩翃的《鲁中送从事归荥阳》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诗中通过对故乡自然景色的描写,传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家乡的思念。开头两句以“故园衰草带荥波”引入,展现了秋冬之际的萧瑟景象,在这冷清的环境中,诗人思念的情感愈加显得沉重。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对衣物的描写,表现出送别时的简朴与寒冷,暗示出友人归途的艰辛和诗人对其的关切。“万人都督鸣骝送,百里邦君枉骑过”,描绘了送别场面的热烈与庄重,反映出人们对友人离去的重视与不舍。
最后两句“累路尽逢知己在,曾无对酒不高歌”则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知己的珍视,强调了在漫长的旅途中,有知音相伴是多么珍贵的事情。这种情感,即使在离别时也能让人感到温暖与快乐,生动地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友情。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充满人情味的交友之作,体现了唐代文人对友谊的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园衰草带荥波:描绘故乡的秋冬景象,衰草与水波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对故乡的思念。
- 岁晚知如君思何:表达在年末时节,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问候友人心中所思。
- 轻橐归时鲁缟薄:描写友人归乡时的简单行装,反映出友人生活的艰辛。
- 寒衣缝处郑绵多:指出在寒冷的季节,温暖的衣物显得尤为重要,暗示诗人对友人的关心。
- 万人都督鸣骝送:形象地展现送别的盛况,显示出友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人缘。
- 百里邦君枉骑过:讽刺地方君主的无能,表达对地方权力的无奈与不满。
- 累路尽逢知己在:强调在漫长的旅程中遇到知己的珍贵,感叹友情的可贵。
- 曾无对酒不高歌:回忆过去与知友共饮高歌的快乐,突显友谊的深厚与欢愉。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万人都督”与“百里邦君”,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诗的韵律感。
- 比喻:衰草与水波的结合,形象地描绘出岁月的流逝与思乡之情。
- 排比:通过连续的描述,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送别情景,表达了对故乡、对友人的思念与留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与对生活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衰草: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对故乡的思念。
- 荥波:故乡的水面,代表着故乡的记忆。
- 寒衣:暗示对友人寒冷旅途的关心。
- 鸣骝:象征着送别的热烈气氛。
- 知己:友情的象征,珍贵而难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轻橐”是什么意思? a) 重的行李
b) 轻便的包袱
c) 书信
d) 食物 -
诗中“万人都督鸣骝送”所表达的情感是? a) 送别的热烈
b) 失落
c) 喜悦
d) 忧伤 -
诗中提到的“知己”指的是? a) 亲人
b) 朋友
c) 陌生人
d) 同事
答案:
- b) 轻便的包袱
- a) 送别的热烈
- b) 朋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送友人》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描写送别情景,但更侧重于友人的远行与诗人对友人未来的祝福。
- 李白的《送友人》则强调了友谊的深厚,充满了豪放与激情,风格上与韩翃的细腻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简史》
通过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