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端州冯使君》

时间: 2025-01-14 00:21:51

白皙风流似有须,一门豪贵领苍梧。

三峰亭暗橘边宿,

八桂林香节下趋。

玉树群儿争翠羽,金盘少妾拣明珠。

怀君乐事不可见,騣马翩翩新虎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端州冯使君
作者: 韩翃 〔唐代〕

白皙风流似有须,
一门豪贵领苍梧。
三峰亭暗橘边宿,
八桂林香节下趋。
玉树群儿争翠羽,
金盘少妾拣明珠。
怀君乐事不可见,
騣马翩翩新虎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送别冯使君的情景。诗中的冯使君风度翩翩,白皙的面容犹如有须,显得格外俊朗。他在豪贵的家门中,声望显赫,似乎引领着苍梧山的气势。三峰亭边,橘树掩映,显得有些幽暗,八桂林中,香气四溢,令人向往。诗中提到的“玉树群儿”,象征着年轻的才俊们争相展现自己的才华,而“金盘少妾”则比喻了那些挑选明珠的女子,暗喻了社会中的名利与权势。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冯使君的怀念和美好愿景,但这些快乐的事情却不可再见,騣马轻盈,象征着新的征途和未来的希望。

注释:

  • 白皙: 形容肤色白皙,面容俊秀。
  • 豪贵: 指家境富裕、地位显赫。
  • 苍梧: 传说中的山,象征高大、巍峨。
  • 三峰亭: 指的是一个实际存在的亭子,环境幽静。
  • 八桂林: 桂花的树林,象征芬芳和美好。
  • 玉树群儿: 比喻年轻有才华的人。
  • 金盘少妾: 比喻珍贵的事物被挑选的情景。
  • 騣马: 指的是一种轻巧的马,象征轻盈、迅速的出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翃,字君才,唐代诗人,初为太宗李世民所赏识,后仕途较为坎坷。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送别、咏物为题材,以清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韩翃在送别冯使君时所作,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士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的描绘,传达出送别的情感和对冯使君前途的祝福。

诗歌鉴赏:

《送端州冯使君》是一首极具抒情性的送别诗,展现了作者对朋友冯使君的深厚情谊。开篇以“白皙风流似有须”引出冯使君的风采,形象生动,既突出了其外貌特征,又暗示了其气质与内涵。接下来的描写带有浓厚的自然意象,通过三峰亭和八桂林的描绘,展现出送别时的环境气氛,既有幽静的美感,也隐含着一种惆怅。此时,作者用“玉树群儿争翠羽”与“金盘少妾拣明珠”的对比,展现出社会的纷繁与竞争,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选择。

最后一句“怀君乐事不可见,騣马翩翩新虎符”则是情感的高潮,表达了对冯使君前途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的期待。整体上,诗歌在语言上清丽而不失深邃,情感真挚而富有层次,展示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白皙风流似有须: 描述冯使君的外貌,形容他白皙的肌肤和风度翩翩的气质。
  2. 一门豪贵领苍梧: 说明冯家门第显赫,家境富贵。
  3. 三峰亭暗橘边宿: 描绘环境,三峰亭在橘林边,环境清幽。
  4. 八桂林香节下趋: 指香气四溢的桂林,吸引着人们的到来。
  5. 玉树群儿争翠羽: 形容年轻的才俊们争相展示才华。
  6. 金盘少妾拣明珠: 比喻珍贵的事物被挑选,暗示名利与权势。
  7. 怀君乐事不可见: 表达对冯使君的怀念与失去的惆怅。
  8. 騣马翩翩新虎符: 以马和虎符象征着新的征途和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玉树群儿”比喻年轻的才俊,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 诗中多处采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节奏感。
  • 意象: 自然景物与人物形象相结合,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冯使君的赞美与送别,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反映出唐代社会的士人情怀与对名利的思考。

意象分析:

  • 白皙: 代表清雅与俊美的形象。
  • 苍梧: 象征高贵与豪迈。
  • 三峰亭: 传达出静谧与美好。
  • 八桂林: 象征芬芳与优雅。
  • 玉树: 意指年轻才俊与生机。
  • 金盘: 代表珍贵的选择与机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韩翃是哪一个朝代的诗人?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D. 清代

  2. “怀君乐事不可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惆怅
    C. 愤怒
    D. 疲惫

  3. “三峰亭暗橘边宿”中的“橘”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树
    B. 一种水果
    C. 一种花
    D. 一种动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 李白
  • 《赠汪伦》 - 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诗词对比:

  • 《送友人》(李白)与《送端州冯使君》在送别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李白更强调个体情感的奔放,而韩翃则在细腻描写中融入了对社会地位与名利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