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隐病瘧作谴瘧鬼文而差示佳句次韵》

时间: 2025-01-17 10:28:54

浃旬移病卧荒村,冰炭交攻水帝魂。

句咏髑髅诗老在,舌飞霹雳诅师存。

徙居何事四方馆,谴鬼宜归白石门。

壮士高人今药喜,鲜妆隙地不须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浃旬移病卧荒村,
冰炭交攻水帝魂。
句咏髑髅诗老在,
舌飞霹雳诅师存。
徙居何事四方馆,
谴鬼宜归白石门。
壮士高人今药喜,
鲜妆隙地不须论。

白话文翻译:

在荒村中卧床多日,
寒冷与炎热交替折磨着我的身体。
吟咏的诗句如今化为骷髅,
口中的话语犹如霹雳,诅咒那些存在的师者。
我为何要在四方的馆所居住,
归去吧,鬼神,去往白石之门。
如今壮志豪情的高人们都在享用药物的快乐,
不必再去论及那些鲜艳的妆饰和狭隘的地方。

注释:

  • 浃旬:十天,指时间的流逝。
  • 冰炭交攻:比喻身体受到冷热的交替折磨。
  • 水帝魂:水帝指水神,可能是指水的影响或病痛。
  • 句咏髑髅:吟咏的诗句变成了骷髅,表示诗人对生命的感慨。
  • 舌飞霹雳:口中说出的言辞犹如雷霆般猛烈,形容愤怒或强烈的情绪。
  • 谴鬼:指责鬼魂,可能是对不良影响的回击。
  • 白石门:象征归宿或理想的地方。
  • 壮士高人:指有志之士或有才能的人。
  • 鲜妆隙地:美丽的外表与狭窄的环境,可能暗喻浮华与空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立方,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他的诗作多表现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风格多样。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卧病在床之际,表达了对世事的思考和对自身病痛的感慨。诗中描绘了病中孤寂的情景以及对世俗繁华的冷漠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人心浮躁的环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病中的思考与感悟,展现了他对生死、世事的深刻理解。开篇以“浃旬移病卧荒村”引入,直接表达了诗人身体的虚弱与孤独,接着“冰炭交攻水帝魂”则形象地描绘了病痛的折磨,二者结合,营造出一种无奈的氛围。

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通过“句咏髑髅诗老在”,表现出他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诗句如同骷髅般的存在,暗示着他对往昔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惘。再到“舌飞霹雳诅师存”,诗人愤怒地批判当下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他对世俗价值的蔑视与对真正才华的渴望。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尽显巧妙,诗人通过对比与反讽,表现了他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结尾的“壮士高人今药喜,鲜妆隙地不须论”则是对当时人们追求物质与表象的嘲讽,传达出一种对简单、真实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浃旬移病卧荒村:描述了诗人因病卧床,身处偏僻的村庄,感受到孤独与无助。
  2. 冰炭交攻水帝魂:病痛折磨的比喻,表现出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
  3. 句咏髑髅诗老在:诗句化为骷髅,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诗的永恒。
  4. 舌飞霹雳诅师存:言辞如雷霆,表达对社会及师者的强烈不满。
  5. 徙居何事四方馆:质疑自己为何要在四方的馆所中漂泊,暗示对世俗的反思。
  6. 谴鬼宜归白石门:希望鬼神回归白石门,象征寻找安稳与理想的归处。
  7. 壮士高人今药喜:表现当代人才对药物的依赖与追求。
  8. 鲜妆隙地不须论:对华丽外表的否定,表达对真实内涵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冰炭交攻”形象地描绘病痛的折磨。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大多工整,形成强烈的节奏感。
  • 夸张:如“舌飞霹雳”夸张地表现情感的激烈。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表现出对真实、简单生活的向往,揭示了浮华背后的空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病痛:象征无奈与脆弱。
  2. 骷髅:代表生命的无常与诗的永恒。
  3. 鬼神:暗示对世俗的不满与追求理想的渴望。
  4. 壮士高人:象征有志之士对物质的追求与内心的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浃旬”是什么意思?

    • A. 一周
    • B. 十天
    • C. 一个月
    • D. 一年
  2. “舌飞霹雳”中的“霹雳”用来形容什么?

    • A. 诗句的美丽
    • B. 言辞的强烈
    • C. 自然的声音
    • D. 生活的苦涩
  3. 诗人对“鲜妆隙地”持什么态度?

    • A. 称赞
    • B. 讽刺
    • C. 无所谓
    • D. 渴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白《月下独酌》
  2.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现了孤独的情感,但带有更多的浪漫色彩。
  • 杜甫的《春望》则反映了战乱带来的痛苦,主题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古典诗词鉴赏》
  3. 《诗经与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