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其二 春晚》

时间: 2024-09-19 20:39:03

何处韶光与日新。

断无间气付荆榛。

风风雨雨又残春。

蔓草已成孤往地,落花犹恋未归人。

废畦芳径往来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处韶光与日新。
断无间气付荆榛。
风风雨雨又残春。
蔓草已成孤往地,
落花犹恋未归人。
废畦芳径往来频。

白话文翻译:

哪里还有青春的光景与日新月异的景色?
仿佛没有时间的间隙,尽付给荆棘和野草。
风风雨雨又把春天的美好损耗殆尽。
蔓草已经覆盖了孤单的故地,
落花依然眷恋着未归的人。
荒废的田畦和芳香的小径,往来的人已经频繁。

注释:

字词注释:

  • 韶光:美好的光阴。
  • 荆榛:荆棘和野草,象征荒凉。
  • 风风雨雨:形容春天的多变天气。
  • 孤往地:指孤独的故乡。
  • 落花:指春天的花朵,象征青春和美好。

典故解析: “韶光”常用来形容美好的青春时光。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花落、春残常用来表现时光的流逝和对往昔的怀念。诗中“落花犹恋未归人”更是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与不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饶宗颐(1904-1996),字宗颐,号蕴斋,著名的中国学者和诗人,精通古文、历史、哲学和美术。他的诗风既有古典的沉稳,又融合了现代的情感,经常表现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晚春时节,正值时光流逝之际,饶宗颐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的感慨和对往昔的怀念。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情感更显得深刻而真挚。

诗歌鉴赏:

这首《浣溪沙 其二 春晚》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春天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诗的开头“何处韶光与日新”便引发了对青春光景的追忆,正如春天的美丽景象转瞬即逝,令人感到惋惜。随后,诗人用“断无间气付荆榛”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困扰,象征着生命中的挣扎与无奈。

“风风雨雨又残春”则描绘了春天的多变与短暂,风雨交加使得春天的美好显得更加脆弱,诗人在这里展现了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无奈。在后面两句“蔓草已成孤往地,落花犹恋未归人”中,诗人以自然景象折射人心,表达了对故乡与往事的怀念,以及对未归故人的思念。

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层次分明,情感真挚,既有对春天的留恋,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深邃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何处韶光与日新:在询问美好时光何在,隐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 断无间气付荆榛:时间的流逝好像没有间隙,导致荒芜和无奈。
  3. 风风雨雨又残春:春天的美好在多变的天气中渐渐消逝。
  4. 蔓草已成孤往地:孤独的故乡已被蔓草覆盖,象征着失去的往事。
  5. 落花犹恋未归人:落花仍然向往未归的人,表现对故人的思念。
  6. 废畦芳径往来频:荒废的田畦和小径,来往的人已不再频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现象比喻人生的无常。
  • 拟人:落花被赋予情感,表现对人事的情感寄托。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青春和美好时光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和逝去岁月的思考,蕴含了人生无常的沉重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韶光:象征美好时光,代表青春与活力。
  • 荆榛:象征荒凉,代表生命的挫折与困境。
  • 风雨:象征无常,反映生活的变幻莫测。
  • 蔓草与落花:分别象征着孤独的故乡与逝去的爱情,表现怀念和忧伤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韶光”指的是什么?
    A. 美好的时光
    B. 荆棘和野草
    C. 风雨的天气
    D. 逝去的爱情

  2. 诗人通过什么象征表达对故乡的怀念?
    A. 荆榛
    B. 蔓草
    C. 落花
    D. 风雨

  3. “风风雨雨又残春”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春天的喜爱
    B. 对春天的无奈
    C. 对青春的怀念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可以将饶宗颐的《春晚》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两者均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饶宗颐的诗更加强调自然景象与人生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多地展现了内心的情感与孤独。两首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词选》
  • 《饶宗颐文集》

以上内容提供了对《浣溪沙 其二 春晚》的全面解读与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