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渭君属题丐斋校词图》

时间: 2025-01-19 22:40:12

谁识江南半宋楼,花虫相语忆风流。

书丛扫叶任穷搜。

漫抚霜缣思雁荡,好凭魂梦认龙湫。

何时携酒命兰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谁识江南半宋楼,花虫相语忆风流。
书丛扫叶任穷搜。漫抚霜缣思雁荡,
好凭魂梦认龙湫。何时携酒命兰舟。

白话文翻译:

谁能知道江南那半边的宋代楼阁,
花虫在低语中让我怀念那风流韵事。
翻阅书丛,任凭我穷尽搜寻。
漫不经心地抚摸着霜缣,思念着雁荡山,
希望在梦中能再认得那龙湫之美。
何时能携酒共游于兰舟之上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风景秀丽。
  • 宋楼:指宋代建筑,象征着古典文化。
  • 风流:指风雅的情趣和生活。
  • 霜缣:指一种精美的绸缎,形容细腻的情感。
  • 雁荡:雁荡山,位于浙江,是著名的风景区。
  • 龙湫:指龙湫瀑布,位于雁荡山,象征壮观的自然景观。
  • 兰舟:指用兰草装饰的小舟,象征闲适的生活。

典故解析:

  • 江南:自古以来被视为诗人向往的地方,代表着美丽与灵秀。
  • 雁荡山:因其险峻的山势和壮丽的景色,常被文人所歌颂,象征着高远的志向和自然的魅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蛰堪,现代诗人,以其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著称,常常在作品中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元素,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现代社会,受传统文化影响深厚,表现了对江南美景和古典情趣的怀念,反映出诗人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深切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浣溪沙》以江南的自然风光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交织在一起。首句“谁识江南半宋楼”,以疑问的方式引入,表达了对江南文化的渴望和对古人生活方式的向往。接下来的“花虫相语忆风流”,则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界的花虫与诗人的情感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轻松而又充满诗意的氛围。

“书丛扫叶任穷搜”一语,表现了诗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过往的回忆,体现出一种渴望探索的心态。而“漫抚霜缣思雁荡”则将情感升华,诗人通过触摸霜缣,联想到雁荡山的壮丽,传达了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最后一句“何时携酒命兰舟”,更是寄托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一种无奈而又期待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谁识江南半宋楼:引发对江南文化的思考,表现诗人对过往的追忆。
  2. 花虫相语忆风流:自然与人文交融,引发对风雅生活的向往。
  3. 书丛扫叶任穷搜:象征对知识的探索和对历史的追寻。
  4. 漫抚霜缣思雁荡:通过触摸展现情感,联想自然景观。
  5. 好凭魂梦认龙湫:借梦境表达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6. 何时携酒命兰舟:体现对闲适生活的期待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花虫相语”,赋予自然界生命。
  • 对仗:如“漫抚霜缣思雁荡”,展现韵律美。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相结合,增加诗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回忆与怀念,表达了对江南秀美风光的赞美与对昔日风流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内心的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南:代表美丽的自然与文化。
  • 宋楼:象征古典文化的遗存。
  • 雁荡:自然的壮美,体现高远的志向。
  • 兰舟:闲适与惬意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浣溪沙》的作者是谁?

    • A. 王蛰堪
    • B. 李白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谁识江南半宋楼”中,“江南”指的是哪里?

    • A. 长江以北
    • B. 长江以南
    • C. 黄河流域
    • D. 西北地区
  3. 诗中提到的“龙湫”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泰山
    • B. 雁荡山
    • C. 黄山
    • D. 嵩山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辛弃疾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但王蛰堪的作品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李白则展现了豪放不羁的个性。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现代诗歌选》
  • 《唐诗三百首注释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