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孙自修祝和甫读宛陵山谷诗》
时间: 2025-01-06 11:59: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与孙自修祝和甫读宛陵山谷诗
程永奇 〔宋代〕
孙君出宛陵,梅诗独不喜。
祝黄世通家,于此更訾毁。
暇日扣我门,相与求正始。
敢述过庭闻,用告二三子。
节拍贵详缓,言语戒浮靡。
无因内金盘,遂厌古罍洗。
无惑变徵声,雅乐成逆耳。
譬如学书人,牵率宗二米。
一观繇羲帖,弃走却千里。
九方相神骏,肯与骊黄齿。
纷纷稗官说,而昧洙泗理。
世事难具陈,岂必在文士。
不鼓无成亏,吾欲师昭氏。
白话文翻译
孙君从宛陵回来,梅诗却不喜欢。
祝黄世通家,这里更是众说纷纭。
闲暇时敲响我的门,想要寻求正路。
敢于述说庭中所闻,告知你们二三位。
节拍要细致缓慢,言语要避免浮夸。
不是因为里面有金盘,才厌弃古代的酒器。
不因变音而迷惑,雅乐反成逆耳之声。
就像学书法的人,牵引着宗二米。
一看羲之的帖,便能抛弃千里的距离。
九方的骏马,愿意与骊黄同齿。
纷纷杂说的官员,让人迷失在洙泗的道理。
世事难以尽述,难道就一定要靠文士吗?
不打鼓就无成亏,我想要学习昭氏。
注释
- 孙君:指孙自修,诗中提到的朋友。
- 梅诗:可能指梅花诗,象征清高或不合世俗的典雅。
- 祝黄世通:可能是指一个家族或朋友,文中提到的议论对象。
- 正始:指正始之道,追求真理和正义。
- 金盘:象征奢华,诗中提到的厌弃可能指对奢华生活的拒绝。
- 雅乐:古代的正统音乐,与时代的流行音乐相对。
- 羲之:王羲之,著名书法家,象征书法的高超。
- 昭氏:可能指昭公,代表一种理想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程永奇是宋代的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多以清新、典雅著称,善于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思考,尤其是对流行诗歌的质疑和对古典诗歌的推崇。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对话的形式展开,首先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讨论,涉及对当时流行诗歌的批评。诗人通过孙君和祝黄的例子,指出了流行诗歌的浮华和缺乏内涵。诗中提到的“节拍贵详缓,言语戒浮靡”,强调了诗歌应有的严谨与深度,反映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追求与思考。
此外,诗人通过对书法的比喻,表达了艺术创作中应有的专注与坚持。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需要时间与耐心,而非急功近利。结尾部分则提出了对世事的思考,强调文士并非唯一解答世事的角色,表达了对传统与现代的反思。
整首诗在形式上流畅自然,言辞简练而深刻,展现了作者扎实的诗歌功底与对艺术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孙君出宛陵,梅诗独不喜:提到孙君的归来,梅诗却没有表达喜悦,可能暗示着对世事的失望。
- 祝黄世通家,于此更訾毁:祝黄世通的家常被人议论,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复杂与社会舆论的压力。
- 暇日扣我门,相与求正始:朋友在闲暇时来访,寻求真理与正道。
- 敢述过庭闻,用告二三子:勇敢地述说所闻,告知朋友们。
- 节拍贵详缓,言语戒浮靡:强调诗歌的节拍应当详尽缓慢,言辞要避免浮夸。
- 无因内金盘,遂厌古罍洗:不是因为金盘而厌弃古代酒器,反映对奢华的拒绝。
- 无惑变徵声,雅乐成逆耳:对流行之声的警惕,雅乐与流行音乐的对立。
- 譬如学书人,牵率宗二米:比喻书法学习者,强调专注与坚持。
- 一观繇羲帖,弃走却千里:看了王羲之的书法后,抛弃了无用的事物。
- 九方相神骏,肯与骊黄齿:理想中的骏马,愿意与骊黄比肩。
- 纷纷稗官说,而昧洙泗理:杂乱的议论,让人迷失在道理中。
- 世事难具陈,岂必在文士:世事复杂,不必依赖文士来解释。
- 不鼓无成亏,吾欲师昭氏: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学习昭氏的理想。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生动而有力,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流行文化的质疑与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强调艺术创作中的专注与坚持,表达了对世事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诗:象征高洁与清雅,反映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 金盘:象征奢华与浮华,暗示对物质的拒绝。
- 雅乐:象征高雅的艺术,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 书法:象征艺术的专注与传承,反映创作的过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孙君”是谁?
- A. 诗人的朋友
- B. 诗人自己
- C. 其他诗人
-
“节拍贵详缓,言语戒浮靡”强调了什么?
- A. 诗的节奏
- B. 诗的内容
- C. 诗的形式
-
诗中提到的“雅乐”指的是什么?
- A. 流行音乐
- B. 古典音乐
- C. 民间音乐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可以将此诗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探讨两者在对待传统与个人情感上的不同。李白的诗歌更多地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程永奇则强调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对传统文化的坚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十九首》
- 《王羲之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