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天宁因上人韵送僧用懿住桐城金绳山》
时间: 2025-01-17 01:13: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松如蛟龙,秋来露鳞甲。
雷霆昨夜雨,奋迅以时发。
道人粲可流,出世雨相法。
至今狮子吼,狐兔尚惊怛。
金绳小金山,突兀一峰拔。
桐城旧知音。相招遗书札。
世情强轻得,祖道无广狭。
天宁有佳句,钟磬斗铿戛。
嗟予丘壑姿,晚岁麋鹿狎。
属和良不工,前诗万钧压。
白话文翻译:
老松像蛟龙一样,秋天来临时露出鳞甲。
雷霆昨夜伴随着雨水,瞬间就激发了自然的力量。
那道人生动而明亮,超脱世俗的雨水滋润了他。
直到现在,狮子的吼声依旧响亮,狐狸和兔子仍然感到惊恐。
金绳山小而突兀,如同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峰。
桐城的老朋友们,相邀共写遗书。
世俗的情感强烈而浅薄,祖传的道理并无宽广和狭隘之分。
天宁寺有美好的诗句,钟声和磬声交织成一片。
唉,我这丘壑的姿态,晚年时像麋鹿一样悠闲。
我所写的和诗并不精工,前面的诗作像万钧重压般沉重。
注释:
- 蛟龙:传说中的龙,代表力量与神秘。
- 鳞甲:比喻老松的树皮,形容其苍老而坚韧。
- 道人:指修道之人,象征超脱世俗。
- 狮子吼:指佛教中的狮子吼,代表大智大勇的言论。
- 金绳山:一处山名,象征高耸和独特。
- 桐城:作者的故乡,代表情感的寄托。
- 世情: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带有世俗之意。
- 天宁:指天宁寺,象征宁静与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之道,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时代。他的诗风被认为清新自然,常常表达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观察。
创作背景:该诗作是在送别一位僧人的时候写的,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与对道理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借助丰富的自然意象与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出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悟。开篇通过“老松如蛟龙”的比喻,展现了老松的力量与沧桑,象征着自然的坚韧与永恒。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描绘雷霆与秋雨,表现出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动态,展现一种生生不息的哲理。诗中提到的“狮子吼”与“狐兔惊怛”,则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立,展现出一种哲学的思考。
在后半部分,诗人引入了自己与友人的情感,表达对桐城旧友的思念与对世情的感慨。诗人用“世情强轻得,祖道无广狭”这句,反映出他对世俗名利的淡薄,对传统道理的重视,体现出一种超脱的智慧。整首诗以一种轻松而又沉重的笔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对友谊的珍视,给人以深思与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松如蛟龙”:老松的坚韧和活力。
- “秋来露鳞甲”:秋天来临,老松的树皮如同蛟龙的鳞片般显露。
- “雷霆昨夜雨”:昨夜的雷雨带来了自然的力量。
- “奋迅以时发”:自然的变化是及时而迅速的。
- “道人粲可流”:道人智慧高超,超越世俗。
- “至今狮子吼”:狮子的吼声仍在,象征智慧的传承。
- “狐兔尚惊怛”:狐狸和兔子因狮子的吼声而感到惊恐。
- “金绳小金山”:金绳山的高耸,象征着超凡脱俗。
- “桐城旧知音”:过去的朋友们在桐城相知相交。
- “世情强轻得”:世俗感情的强烈与浅薄。
- “祖道无广狭”:祖传的道理并无优劣之分。
- “天宁有佳句”:天宁寺的诗句美好。
- “钟磬斗铿戛”:钟声与磬声交织,象征宁静。
- “嗟予丘壑姿”:感叹自己的风姿已老。
- “晚岁麋鹿狎”:晚年的悠闲状态。
- “属和良不工”:自己的和诗技艺不高。
- “前诗万钧压”:前人的诗作沉重如万钧,令自己感到压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老松比作蛟龙,展现其力量与生命力。
- 拟人:表现自然现象如雷霆及雨水的生动。
- 对仗:如“世情强轻得,祖道无广狭”,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情的交融,探讨了生命的哲理,表达了对友谊与传统道理的珍视,展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审美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象征坚韧与长寿。
- 蛟龙:代表力量与活力。
- 雷霆:象征自然的威力。
- 狮子:智慧与勇气的象征。
- 金绳山:象征高远与超脱。
- 桐城:寄托情感与友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老松如蛟龙”的比喻意在表达什么?
- A. 老松的美丽
- B. 老松的力量与生命力
- C. 老松的凋零
- D. 老松的孤独
-
“世情强轻得,祖道无广狭”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
- A. 世情重要
- B. 传统道理无优劣
- C. 传统道理重要
- D. 世情无关紧要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王之道的《和天宁因上人韵送僧用懿住桐城金绳山》与李白的《庐山谣》在意象上都有自然的描绘,王之道更侧重于哲理的思考,而李白则强调情感的奔放与自然的壮丽。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风格与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王之道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