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臣闻天所眷命》
时间: 2025-01-01 19:22: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卷云舒合两班,
曈曈瑞日映天颜。
观书已获千秋镜,
积德长为万岁山。
腊雪未消三务起,
壬人不用五兵闲。
相逢父老争相贺,
却笑华胥是梦间。
白话文翻译:
风卷云舒,霞光万道,正是两班(文武百官)聚集的时刻。
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天际,映衬出我们的欢颜。
读书时我已获得千年智慧的明镜,
积德行善必能长享万世的荣光。
腊月的雪尚未融化,三件大事已然开始,
而壬辰年的人们却不再需要武器闲置。
老乡们相见,纷纷前来祝贺,
却都笑说华胥的美梦不过是虚幻的梦境。
注释:
- 风卷云舒:形容风势强劲,云彩随风而动,象征变化和气势。
- 两班:指的是文官和武将两种官员。
- 曈曈:形容光辉闪耀的样子。
- 千秋镜:指的是智慧和见识的象征。
- 万岁山:象征长久的荣光与德行。
- 腊雪:指腊月时的雪,暗示节气与时令的变化。
- 三务:古代指三件重要的事务,可能指政治、军事、经济等。
- 壬人:指壬辰年的人,象征特定的年份。
- 华胥:出自《山海经》,华胥氏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象征美好而虚幻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苏州人,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北宋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在政治、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成就,尤其以诗词闻名。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某个节庆时刻创作,表达了对团圆、欢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出对现实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融合了自然景象、人文情感和历史哲思,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敏锐的观察力。开头的“风卷云舒”通过生动的景象描绘出一种气势磅礴的场景,营造出一种欢快而庄重的宴会氛围。同时,诗中“瑞日映天颜”不仅描绘了光明的前景,也象征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随着诗意的深入,苏轼从自然景象转向个人的修身养性,强调“观书已获千秋镜”,表达出读书所带来的智慧和见识。接下来的“积德长为万岁山”则进一步升华了思想,倡导德行的重要性,暗示良好的品德是持久的财富。
在对时事的反思中,诗人提到“腊雪未消三务起”,表现出对时局的关注,暗示着社会事务的变化,而“壬人不用五兵闲”则显示出对和平安宁的渴望。最后的“相逢父老争相贺,却笑华胥是梦间”将个人的现实与古代传说相结合,既是对现实的反思,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苏轼的哲学思考和人文情怀,既有对现实的敏锐观察,也有对理想的美好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卷云舒合两班:描绘风的力量和云的变幻,设置了一个动态的场景。
- 曈曈瑞日映天颜:通过阳光的明媚,体现出欢乐和庆祝的气氛。
- 观书已获千秋镜:强调读书的重要性,积累智慧。
- 积德长为万岁山:传达出积德的重要性,象征持久的荣光。
- 腊雪未消三务起:引入时节,暗示社会事务的繁忙。
- 壬人不用五兵闲:对和平时期的向往,表达出对战争的厌倦。
- 相逢父老争相贺:描绘相聚的场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 却笑华胥是梦间: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千秋镜”,比喻智慧的深远与持久。
- 对仗:诗中多次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韵律感。
- 象征:如“万岁山”象征长久的德行和荣光。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人文精神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际关系的描绘,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对现实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象征变化与力量。
- 云:代表自由与希望。
- 日:象征光明与希望。
- 书:代表知识与智慧。
- 德:象征道德与品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风卷云舒”中的“云”指的是什么?
- A. 书
- B. 天空中的云彩
- C. 人的情感
-
“千秋镜”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智慧
- C. 权力
-
诗中提到的“华胥”是指?
- A. 一位历史人物
- B. 美好的理想
- C. 一种植物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两者皆为豪放之士,但李白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苏轼则融入了更多的社会思考与哲学内涵。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文学研究》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展示了苏轼在文学上的独特魅力与深厚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