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晁质夫太丞知深州
梅尧臣 〔宋代〕
芜蒌问古亭,春入饶阳城。
豆粥君王远,壶浆刺史迎。
地凉宜牧马,塞近惯调兵。
为寄井泉石,老来思目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和对友人的送别。开头的“芜蒌问古亭”意指春天的景色逐渐生机盎然,古亭在芜蒌的环绕之下,显得更加宁静。接下来提到“春入饶阳城”,表明春天已悄然来到饶阳城,生机勃勃。
“豆粥君王远,壶浆刺史迎”表达了对远方君王的思念,以及对刺史的迎接之情,展现出对友人的祝福。接着“地凉宜牧马”暗示着春天的气候适合放牧,“塞近惯调兵”则蕴含着边疆的紧张局势。
最后一句“为寄井泉石,老来思目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向往,寄托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注释:
- 芜蒌:一种植物,常见于水边,象征春天的生机。
- 古亭:古老的亭子,代表文学与历史的遗迹。
- 豆粥:一种简单的食物,象征着清淡的生活。
- 壶浆:酒或水,象征待客的礼仪。
- 牧马:放牧马匹,暗示自然与田园生活。
- 井泉石:象征归隐与宁静的生活。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古亭”与“井泉石”可以理解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简朴生活的追求。这种思想在唐宋诗人中颇为常见,代表了士人理想的栖息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香山,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自然清新,常以田园风光和人文情怀为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梅尧臣送别友人时,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时代背景则是北宋初期,社会安定,文人们多有隐逸的理想。
诗歌鉴赏:
《送晁质夫太丞知深州》是一首典雅而富有情感的送别诗。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生活的思考。首联以“芜蒌问古亭,春入饶阳城”开篇,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初春的暖意与生机,暗示了友人出发的美好时节。中间两句则巧妙地结合了生活的细节与政治的关切,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敏感。最后两句“为寄井泉石,老来思目明”则引人深思,传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情怀。
整首诗用词简练而意蕴深远,兼具自然美与人文情感,展现了梅尧臣深厚的诗歌造诣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芜蒌问古亭:用芜蒌植物的生机勃勃来问候古亭,展现春天的气息。
- 春入饶阳城:春天的到来为饶阳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 豆粥君王远:远方的君主只有简单的豆粥可食,体现了对其的思念与关心。
- 壶浆刺史迎:刺史热情迎接来客,体现了地方官员的礼节。
- 地凉宜牧马:适合放牧的环境,暗示春天的气候适宜。
- 塞近惯调兵:边境地区经常调动兵员,暗示政治局势的紧张。
- 为寄井泉石:寄托着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象征隐逸的理想。
- 老来思目明:老年时对清晰思考的渴望,表明对智慧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比喻人生哲理,展现生活的美好与简朴。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政治局势的关注,体现了士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芜蒌:象征自然与生命力。
- 古亭:代表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豆粥:象征朴素的生活。
- 壶浆:象征友情和待客之道。
- 井泉石:象征隐逸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古亭”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古代的建筑
C. 一种食物 -
“豆粥君王远”中的“君王”指的是谁?
A. 远方的君主
B. 诗人的朋友
C. 当地的刺史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思乡
B. 送别与祝福
C. 对战争的思考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y 王勃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送晁质夫太丞知深州》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诗,但梅尧臣更注重自然景色与对友人的祝福,而王勃则在表达个人抱负与时局感慨方面更为深入。两首诗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梅尧臣相关研究论文与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