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后一日山堂述事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7:19: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分后一日山堂述事 其二
作者: 张镃 〔宋代〕
每到山堂懒作诗,今朝诗兴觉偏宜。
层林飒遝阴填户,乱石巃嵷翠绕池。
猛欲近前闻紫燕,忽听高处啭黄鹂。
风铃不必檐间语,境界非凡我熟知。
白话文翻译:
每次到山堂,我都懒于作诗,今天的诗兴却特别适合。
层层林木在风中摇曳,阴影填满了窗户,
崎岖的乱石环绕着翠绿的池塘。
我猛想近前去听听紫燕的叫声,
却忽然听见高处黄鹂的歌唱。
风铃的声音无需檐下的言语,
这种境界我早已熟悉,非同寻常。
注释:
- 懒作诗:不愿意写诗。
- 层林飒遝:形容树林在风中摇动的声响。
- 乱石巃嵷:形容石头错落、堆砌的样子。
- 紫燕:指紫色的燕子,一种春天常见的小鸟。
- 黄鹂:一种鸣叫优美的鸟,常在春天高鸣。
- 风铃:悬挂在屋檐下的铃铛,风吹时发出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约1050-1125),字子华,号思斋,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春分后的某日,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诗意生活的追求。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山景,表达了诗人在山堂的悠闲心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自然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感受。开头两句,诗人自述初来山堂时的懒惰态度,然而春分后的气候激发了他的诗兴,显示出一种随性而又自然的状态。接下来的描写中,层林的摇曳、阴影的填充以及乱石的环绕,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山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氛围。
尤其在“猛欲近前闻紫燕,忽听高处啭黄鹂”两句中,诗人通过对鸟鸣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的亲近感和惊喜。此时,紫燕和黄鹂不仅是自然界的生灵,更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活力。最后两句则强调了这种境界的独特性,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深刻的理解与感受。
整首诗构成了一幅春日的山水画,展现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传达出一种宁静、自在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每到山堂懒作诗:诗人到山堂时常常懒得写诗,表达了一种轻松的态度。
- 今朝诗兴觉偏宜:今天的心情与环境让他觉得写诗正合时宜,心境愉悦。
- 层林飒遝阴填户:描绘了树林在风中摇曳,形成阴影洒在窗户上,营造出浓厚的春意。
- 乱石巃嵷翠绕池:形象地描绘出池塘周围的石头错落不齐,衬托出自然的野趣。
- 猛欲近前闻紫燕:诗人渴望靠近,聆听燕子的叫声,表现了对春天的渴望。
- 忽听高处啭黄鹂:突然听到高处黄鹂的歌唱,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声音的敏感。
- 风铃不必檐间语:风铃的声响无需额外的言语,表达了自然的声音已经足够美好。
- 境界非凡我熟知:最后总结,诗人对这种美好境界的熟悉与热爱,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修辞手法:
- 对比:懒作诗与今朝诗兴的对比,突出心境的变化。
- 拟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赋予其情感与生命,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比喻:通过鸟鸣与环境的结合,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春日气息。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敏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堂:象征着诗人隐逸的生活,体现了对自然的向往。
- 紫燕:代表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活力。
- 黄鹂:象征着春天的清新与欢快,展现了自然的美好。
- 风铃:代表自然界的声音,强调了诗人对环境的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写这首诗的心情是怎样的?
A. 懒散
B. 愉悦
C. 忧伤 -
“风铃不必檐间语”这句表达了什么?
A. 自然声音的美好
B.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C. 诗人的孤独 -
诗中提到的“紫燕”和“黄鹂”分别象征了什么?
A. 春天的寒冷与温暖
B. 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活力
C. 诗人的思乡之情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现隐逸生活的宁静。
- 杜甫《春望》: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春天景色的对比,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