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为金阙相,曾是玉皇师。
近即维垣拜,还从彭祖期。
传闻风景胜,多赋洞天诗。
肯示渔樵否,林间要勒碑。
白话文翻译
曾经在金殿侍奉皇帝,也曾是玉帝的老师。
如今来到这里,我向这座高墙致敬,也希望能与彭祖相会。
听说这里的风景极美,很多诗人都写过洞天的诗。
你愿意告诉我一些渔夫和樵夫的事情吗?我想在林中刻下一块碑。
注释
- 金阙:指古代皇宫,象征高官显贵。
- 玉皇:指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统治天地的神明。
- 维垣:指城墙或围墙,这里比喻高大的建筑物。
- 彭祖:传说中的长寿老人,象征长生不老。
- 洞天:道教认为的仙境,风景秀丽的地方。
- 渔樵:渔夫和樵夫,象征平凡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生卒年不详),字子期,号听雨,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田园诗。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情感细腻,常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寄呈史太师二首》是一首寄给史太师的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高人隐士生活的向往。诗作可能在诗人游历某处时所作,寄情于清幽的自然环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联“昔为金阙相,曾是玉皇师”,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过去的荣华富贵,展现出一种对过去的怀念。次联“近即维垣拜,还从彭祖期”,则表现了诗人在失去权势后对自然的向往和对长生不老的渴望,彭祖成为这里的一个象征,使得人们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
中间的两句“传闻风景胜,多赋洞天诗”,则是对周围景色的赞美,表达出诗人对美景的向往和对文化的继承。最后的“肯示渔樵否,林间要勒碑”,则是诗人对自然生活的渴望,渔樵象征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诗人希望能在这片宁静的环境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总的来说,整首诗展现了诗人从官场的繁华中回归自然的心路历程,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为金阙相:过去曾在皇宫中侍奉,表明了诗人曾有的地位。
- 曾是玉皇师:指曾教导过玉皇,暗示诗人所具有的深厚学识。
- 近即维垣拜:现在来到这里,向高墙致敬,表达了对当前环境的尊敬。
- 还从彭祖期:希望能与彭祖相会,体现对长生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 传闻风景胜:听说这里的风景极美,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
- 多赋洞天诗:许多诗人写过关于仙境的诗,暗示诗人的文学传承。
- 肯示渔樵否:询问是否愿意分享渔夫和樵夫的故事,表现出诗人对平凡生活的兴趣。
- 林间要勒碑:想在林中刻碑,表明希望留下一些记忆或痕迹。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上下联和句子之间的对称使得诗句更为和谐。
- 比喻:将高官显贵的生活与隐逸生活进行对比,突显诗人的内心矛盾。
- 象征:彭祖象征长生不老,渔樵象征平淡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反映了诗人从繁华的官场回归自然的心路历程,表现出一种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对平淡生活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阙:象征权力与地位。
- 玉皇:象征神圣与智慧。
- 彭祖:象征长寿与隐逸。
- 洞天:象征理想的自然生活。
- 渔樵:象征平凡与自然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张镃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诗中提到的“彭祖”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长生不老
- C) 权力
-
“昔为金阙相”中的“金阙”指的是什么?
- A) 皇宫
- B) 山水
- C) 书院
答案:
- B) 宋代
- B) 长生不老
- A) 皇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恬静的生活态度。
- 李白《庐山谣》:强调了对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风格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