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秦娥
朱熹 〔宋代〕
梅花发。寒梢挂着瑶台月。
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
野桥流水声鸣咽。行人立马空愁绝。
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白话文翻译:
梅花已经开放,寒冷的树梢上挂着瑶台的明月。
瑶台的明月,唤起了我心中的忧愁,如同在霜降的时节。
野外的桥上,流水声哽咽,行人停马,心中满是无尽的愁苦。
无尽的愁苦,为了谁而停留,为了谁而攀折梅花?
注释:
字词注释:
- 梅花:象征着坚韧和清高。
- 瑶台月:瑶台指的是传说中的仙境,月亮映照在此寓意美好而遥远的理想。
- 和羹心事:指心中忧愁如同调和羹汤,难以言表。
- 履霜时节:指秋冬的寒冷季节,暗示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 鸣咽:形容流水声如同哭泣般哽咽。
典故解析:
- 瑶台:传说中的仙境,常用来形容人间的美好或理想之地。
-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梅花常常被用作高洁品格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宋代理学家、诗人,著有《四书集注》,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忆秦娥》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朱熹对理学的研究与探索之际,社会动荡和个人感伤交织在一起,促使他在诗中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切思考与情感寄托。
诗歌鉴赏:
朱熹的《忆秦娥》通过描绘梅花、月亮、流水等自然意象,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愁。诗的开头“梅花发”便引入了春天的气息,然而随之而来的“寒梢挂着瑶台月”则体现出一种矛盾的美感,既有春花的绽放,却又夹杂着寒冷的孤独感。接下来的“和羹心事,履霜时节”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彷佛在用心事调和着生活的苦涩。
“野桥流水声鸣咽”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声音,令人感受到一种凄凉的氛围,行人止步,心中满是愁苦。而结尾的“为谁凝伫,为谁攀折”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对梅花的凝视与攀折的举动,似乎在寻求一种寄托与解脱,却又令人感到无奈与困惑。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无常的深思,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梅花发:开篇直接点出梅花,象征希望与坚韧。
- 寒梢挂着瑶台月:寒冷的环境与美好的月光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孤独感。
- 和羹心事,履霜时节:描绘内心的忧愁,暗示生存的艰辛。
- 野桥流水声鸣咽:自然界的声音与内心的哽咽相呼应,增强情感的共鸣。
- 行人立马空愁绝:行人停下脚步,象征着对生活的无奈与沉思。
- 为谁凝伫,为谁攀折:结尾提问,表达对情感寄托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事比作“和羹”,形象生动。
- 拟人:流水声“鸣咽”,使自然充满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展现对称美,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梅花”这一意象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自然美的向往,同时隐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深邃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与清高,暗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 瑶台月:象征美好的理想与追求,却又显得遥不可及。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瑶台月”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理想与美好
B. 现实与苦涩
C. 回忆与过去 -
诗中的“梅花发”意味着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生命的结束
C. 生活的无常 -
诗人对行人的描写表现了哪种情感?
A. 快乐
B. 空虚与无奈
C. 希望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作品相比,朱熹的《忆秦娥》更倾向于通过自然意象传达内心的愁苦,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达对爱情的思念。两者都展示了宋代诗词的细腻与情感深度,但主题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朱熹诗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为《忆秦娥》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