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上封诸老
夜宿上封寺,翛然尘虑清。
月明残雪里,泉溜隔窗声。
楮衲今如许,绨袍那复情。
炉红虚室暖,聊得话平生。
白话文翻译:
我在上封寺过夜,心中烦恼已然清净。
明亮的月光照耀着残雪,窗外传来泉水流淌的声音。
如今的我身穿粗布衣服,那些华丽的绸袍又有何意义呢?
炉火映照着空荡的室内温暖,我和你聊聊平生的经历。
注释:
- 翛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 尘虑:世俗烦恼。
- 月明:明亮的月光。
- 残雪:尚存的雪。
- 泉溜:泉水流淌。
- 楮衲:粗布衣服。
- 绨袍:华丽的绸袍。
- 炉红:火炉的红光。
- 聊得:随意地聊聊。
典故解析:
- 上封寺:位于中国南方的一个寺庙,常是文人墨客寄情于此,隐居修身。
- 月明残雪:表现出夜晚清幽的环境,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宋代著名的理学家、诗人、教育家。他是儒学的重要代表之一,提倡“格物致知”,强调理性和道德修养。朱熹的诗风平实,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朱熹晚年时期,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淡泊心态。诗中描绘的自然环境与内心的清静相互映衬,反映了他人生哲学的追求。
诗歌鉴赏:
《赠上封诸老》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展示了诗人在夜宿寺庙时的内心感受。诗的开头“夜宿上封寺,翛然尘虑清”,通过描绘夜宿的环境,传达出一种舒畅的心境,仿佛与世隔绝,尘世的烦恼也随之消散。接着,“月明残雪里,泉溜隔窗声”,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宁静的气氛。明亮的月光、残存的雪和窗外的泉水声,构成了一幅静谧的夜景图,传递出一种清新、宁静的生活态度。
“楮衲今如许,绨袍那复情”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生活的淡泊。粗布衣服的平实与华丽绸袍的奢华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似乎在感慨,真正的情感和内心的满足并不在于外在的衣着,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修养。
最后两句“炉红虚室暖,聊得话平生”,不仅强调了诗人的归属感和温暖感,也表明了他愿意与友人分享心声的愿望。这种平易近人的情感,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人生的感悟。
整首诗以自然场景为背景,结合个人情感,传达了诗人对于简单生活的赞美和对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体现了朱熹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夜宿上封寺:夜晚在上封寺过夜,表明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 翛然尘虑清:悠闲自在,世俗烦恼已去,展现出一种内心的平和。
- 月明残雪里:明亮的月光照耀在残存的雪上,营造出清冷而宁静的氛围。
- 泉溜隔窗声:窗外传来的泉水声,进一步增强了环境的静谧。
- 楮衲今如许:如今的我穿着粗布衣服,强调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
- 绨袍那复情:华丽的绸袍对我来说已无所谓,表达对奢华的无所谓态度。
- 炉红虚室暖:炉火的红光使得空荡的室内温暖,象征着内心的安宁。
- 聊得话平生:与友人随意聊聊平生的经历,表现了与友人之间的亲密。
修辞手法:
- 对比:粗布衣服与绸袍的对比,强调内心的淡泊与追求。
- 意象:月光、残雪、泉水等意象,营造出宁静的环境,反映内心的清净。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对世俗繁华的淡泊,以及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夜宿:象征隐居与宁静。
- 月明:代表清明与宁静。
- 残雪:象征了过往和时间的流逝。
- 泉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清新。
- 楮衲与绨袍:分别代表简朴与奢华,反映出诗人对物质的看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上封寺”指的是哪里?
- A. 一座山
- B. 一座寺庙
- C. 一条河流
-
诗人提到的“绨袍”象征着什么?
- A. 贫穷
- B. 奢华
- C. 友谊
-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 A. 爱情
- B. 隐居与淡泊
- C. 战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的自然景色,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背景和情感相似。
- 李白《月下独酌》:表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孤独的追求,虽主题有所不同,但也体现了对酒与月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朱熹全集》
- 《宋诗选注》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